裤脚沾满泥土文字散发芬芳
——记“全国法院先进个人”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桂西
全国法院新闻舆论工作先进个人、广西普法工作先进个人、梧州市优秀政法干警、专项工作三等功……走进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桂西的办公室,证书和奖章摆满了书柜。桂西这个名字,几乎都是和“荣誉”绑在一起的。
法庭一线、抗疫现场、执行风暴、扶贫帮困、民族团结……他用脚步丈量着梧州的一方热土。从年进入新闻行业,他用21年将一位新闻人和法院人的博大情怀,以及对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的爱意,践行为一组组精彩的镜头、一行行滚烫的文字,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他常说:“只有裤脚沾满泥土,才能真正的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更好地用手中的笔、肩上的镜头,为民办实事。这个职业并不能成为舞台的中心,但正是这一帮默默无闻的‘勤务兵’,让法院好形象、好声音、好故事不断传播给社会各界,为人民法院的高质量发展和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做好服务。”近日,桂西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年度“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称号、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自治区司法厅评为-年全区普法工作先进个人。
“他有一股‘傻’劲和‘拼’劲”
资产管理专业毕业的桂西,回到蒙山县广播电视台入行当记者时,面对一份会议材料,不知如何改成字以内的简讯。
“资产管理是跟数字打交道,新闻报道是跟文字打交道,隔行如隔山,怎么办?”他当时很长一段时间不知所措。
是台里的老记者们帮了他一把,各自把自己以前手写的稿件给他学习,告诉他,新闻要一事一报,要倒金字塔结构,要5个W1个H,要多看多练多写.......
勉强学会了会议新闻的写作,摄像机和编辑机又成了他面前的两座大山。
“他有一股‘傻’劲和‘拼’劲,那段时间,我每天下班的时候他还没走,有一次我进他办公室,才知道他是在学习摄像机和编辑机使用,没有学会他总是不肯罢休,虽然摄像工作不是文字记者的活。”看着他成长起来的老记者徐惠健,一直对这件事印象深刻。
“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应该干好本职、守住本分、保持本色,让笔墨随着时代走,让镜头围着百姓转,做有良知的记者,拍有温度的新闻!”这是桂西说过的话,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
于是,那段时间,他上班外出采访,下班就学习摄像机的使用和拍摄,拍摄回来的素材又在编辑室看编辑如何选用镜头,每天都忙到当天新闻播出。
年,桂西调到蒙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摆在他面前的又是一条难题。
“法院的宣传工作与媒体的宣传工作有很大的区别,宣传和教育功能更强,需要更专业的视角来切入。选择法院宣传工作意味着耐得住寂寞、坐得稳凳子、守得住书本,而作为法院宣传工作的一名新兵,我时常为写稿没内容而犯愁,也为怎样写出高质量稿件而烦恼。”桂西深有感触地说。
可以说“写稿难、改稿难、刊稿更难”是基层法院宣传干部的普遍感受和经历,面对新环境、新岗位,桂西认真践行自己的职责,不断摸索司法新闻到底写什么、怎样写、如何提高上稿。
没有高素质、真功夫干不好“瓷器活”,只有好把式、强内功才能揽“金刚钻”。于是,桂西平时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经常跟着法庭的干警走村入户与人民群众深入交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针对当前的法院中心工作寻找素材,保持新闻“触角”敏感长久不衰,不断地抓到“活鱼”。还尝试着撰写人物通讯和工作通讯,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瑶乡“草根法官”的勤与“懒”》、《法官王其旺和他的“太极调解法”》、《全国人大代表祝雪兰:畅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多年来,他采写了大量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力作。
“桂西同志是记者出身,勤勉尽业,笔触深锐,是梧州法院新闻宣传队伍的一面旗帜;他以高度的新闻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用双脚丈量脚下大地,用双眼记录法治变革,用文字书写锦绣华章,善于在基层挖掘出充满‘泥土芳香’、时代精神和奋进力量的法治故事。”梧州市中级法院院长陈影这样评价。
“把自己放得越低,才能感受大地的声音”
“新闻工作者的成就有多大,关键在于深入基层面有多广、扎根基层根有多深。”这是桂西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念与坚持,如同他的裤脚,总是沾满泥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田间地头,尤其是采访基层群众时,桂西总是蹲着,将手中摄像机或摄影机举成仰拍视角。
“面对人民群众,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放得很低,只有把自己放得足够低,才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才能感受到来自大地、人群最真切的声音。”桂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年,桂西调到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但是他没有忘记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第一手鲜活的素材。
“每一个基层法院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景,独具一格的审判特色、管理特色、人文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基层法院的司法宣传工作应着力去宣传本院的工作特点,表现本单位的文化内涵。”每年市县两会后,桂西都会找到两级法院的工作报告,宣传法院的改革创新、队伍建设、审判执行工作的亮点和特色。年10日9日,在梧州市党代表召开前夕,他的深度报道《梧州市中级法院:党建赋能“新活力”,锤炼司法“硬功夫”》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蒙山县法院夏宜法庭的辖区有梧州市仅有的两个瑶乡,深入瑶乡开展群众工作,如果听不懂当地瑶族群众的语言,交流起来极不方便;另外,农村人缺乏法律意识,当地很多人常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大纠纷,于是,桂西就跟随夏宜法庭的法官们寻访瑶族同胞,学瑶话、学瑶俗,作品《“枫桥式”瑶乡法庭:石榴花开别样红同心掬得满庭芳》,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法庭建设、社会治理、司法审判等工作结合起来,营造民族大团结大和谐大服务圈,有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距县城31公里,地处瑶乡深处的芦山村有13个村民小组,人口多人,平均海拔在米以上。“这里与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六卜村一衣带水,其中东屯、田劳、万义、蓝屋、莫屋等村民小组的瑶胞平时相互之间来往都是用瑶话交流。”芦山村委主任吴文忠介绍道。在芦山,如果不熟悉瑶族语言、不理解当地各民族风俗习惯,法官的工作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你好’瑶话叫‘梅隆’、女孩叫‘面希’、喝酒叫‘合丢’,一到十是伊、义、蒲、背、把、古、时儿、逸、图儿、折…….”桂西也向当地瑶胞学起瑶话,虽是一些简单的交流词汇和滚竹环、跳竹竿舞这些简单民俗,但是只要跟瑶胞说起瑶话来,一下子就能接近距离,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回去后,《打铁还需自身硬“草根法官”瑶乡深处拜老师——蒙山法院夏宜法庭法官学瑶语促进民族地区审判工作侧记》一气呵成,以走基层、讲故事的形式,提高了稿件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真正让群众了解到法院工作的艰辛,感受到司法服务的成效和作用,看到人民法官的奉献和付出,更凝聚了法院干警的人心,打好了法治舆论宣传“主动仗”。
桂西明白:只有懂得“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现场进行采访,才能拿得出打动万千受众的新闻作品。
不畏浮云遮望眼。桂西站在“高处”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增强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观察、判断、辨别的能力。他主动发现新闻宣传工作中的规律、技巧,准确把握法院工作重点、难点、亮点,加强法院故事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善于运用规律,提高开展宣传工作的脚力、脑力、眼力、笔力,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到法院从事新闻宣传工作11年来,桂西共在国家级主流媒体发表有分量有影响的工作经验通讯稿件多篇、自治区级主流媒体发表超篇,展现了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和法院干警的精神面貌。
“在耕耘中感受幸福,在付出中收获甜蜜”
“为人民抒写,是基层法院宣传工作者的天职;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基层,为人民法院的事业讴歌,是自己的一种幸福。”桂西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认为:跟随法官在村庄基层一线采写新闻,和在材料堆、政策库里找新闻是完全两种状态,村民、干警生动的表情和言语,让你感受到一种由心而生的渴望,写起新闻来下笔如有神;而脚走出来的新闻,更有生活气息,群众也爱看爱读。多年来,桂西不断增强“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捧出带泥土、冒露珠的新闻作品。他始终与基层干警、人民群众在一起,深入基层挖掘新闻“钻石矿”,当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年4月14日上午,广西首例跨省非法大规模倾倒垃圾污染浔江一案,在藤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开庭审理。被告人家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以及群众坐满了旁听席。
西江航运干线,素来有“黄金水道”之美誉。由于水运成本低廉,又恰逢东部产业转移,众多知名企业、集团入驻广西梧州、贵港、来宾等沿江城市,西江各港口吞吐量不断攀升。为此,西江航运干线往来的船只川流不息,呈现百舸争流、欣欣向荣之繁荣景象。
9月3日晚,藤县藤州镇民生村登洲岛村民举报,有船只在不停地往江里倾倒垃圾。接到报案到达现场的办案人员发现了被举报的“平南永佳”船只,该船装载着一船舱的垃圾,船上的小型挖掘机正在将船上的垃圾勾到江中倾倒,部分垃圾已进入浔江中。据涉案船长唐世标交代,垃圾是从广东省东莞市偷运过来的,一共是吨,已经倾倒到江面上的垃圾大概有吨。经梧州市环境监测站对涉案船船舱废水及船头、船舱旁、船上游米、船下游米、县城水厂取水口等地点的地表水进行了采样,发现涉案船船舱渗滤液的总汞为25.9g/L、总镉为0.mg/L、总铬为0.56mg/L,均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
开庭后,桂西马上赶往藤县人民法院,全程了解庭审情况,整理了近0字的大型案件报道《浔江,那被污染的母亲河》在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栏目和《人民法院报》开庭纪实栏目刊播,以习近平生态思想为指导,揭示了目前环境保护建设的严重滞后,也提出了完善城市垃圾处理法律法规的治本之策,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深思和好评。
桂西怀揣着对自由和正义的向往,带着做电视新闻记者时的磨练,毕业后第二次择业,全情投入法院宣传工作。虽然他不是法官,不能挥舞神圣的正义之剑披荆斩棘,但他上接“天线”下接“地线”宣传法官、报道法院、普及法律、彰显法治,向老百姓讲述:人间自有真情在,法院自有公道在。他用笔墨、相机,记录着法院干警翻山越岭巡回审案的故事,记录着他们炎炎烈日送法进村的故事,记录着他们星夜兼程执行“老赖”的故事,记录着他们扶贫助学的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一个个、一代代法院人的追求和梦想。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如排山倒海之势向人类扑来,国难当头,全国人民一条心。桂西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他和基层法官进村入户做调查、冒雨蹲点值守、“云开庭”助力复工复产,为疫情中的人们提供坚强的法律后盾。策划了“抗疫中的法官担当””“抗疫中的法官故事”等一系列抗疫报道,让大家看到了法院人时刻站好位、抗疫不缺位的使命与担当。
在法治宣传之路,从摄像转到文字,靠着勤耕苦战,桂西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激情,诠释着新闻人的梦想,用自己手中的笔、肩上的摄像机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基层法院干警的工作生活。通讯《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广西蒙山法院深入一线对接群众司法需求见闻》,就是他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跟随法官走村入户,用群众的视角挖掘出来的一篇好新闻,体现了当地法官熟悉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努力维护辖区和谐稳定的良好形象。
“只有对理想信仰的崇高追求,对人民司法事业的深沉热爱,才会把宣传思想工作当成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载体,在耕耘中感受幸福,在付出中收获甜蜜。”对于多年来重复着的司法宣传工作,桂西如是说。二十一年如一日,执着如初,有了“拼命三郎”的外号;扎根基层,常年裤脚裹满泥土,寻找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成了经年不变的信念与坚持;心系人民,把群众的情、群众的难时刻记挂在心底,及时深情地书写。
(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