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提起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清朝八个获得“文正”谥号的官员,曾国藩最主要的功勋是平定太平天国,为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保住了半壁江山。可以说,曾国藩一生自视甚高,然而他却对一个人极为赏识,赞其“威名震天地,是天朝第一个好角色”,甚至还说自汉朝和唐朝以后,就没有将领比他更“狡悍”了。这个两千年一遇的悍将到底是谁?
▲曾国藩画像说出来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他就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陈玉成,原名丕成,广西藤县客家人,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全靠叔父抚养长大。也许是少年时的经历给了他很多磨练,14岁的陈玉成加入太平天国的童子军后,作战勇猛毫无畏惧,最终被赐名“玉成”,取“玉汝于成”之意。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6岁的陈玉成屡立战功,升任左四军正典圣粮,开始了他备受后世军事家称赞的带兵之路。
▲金田起义油画西征之时,陈玉成担任攻城前锋,麾下却仅有余人,其难度之大可见一斑。不过陈玉成毫无惧色,派出人正面佯攻,亲率人在侧翼登墙,并趁势大喊“天兵登城”,清兵顿时大乱。攻克武昌后,陈玉成因功升为“殿右十三检点”,开始独当一面。“九江之战”,陈玉成先是三克武昌,后来又夺取德安,连破清兵营垒40座,解庐州之围,奠定了西征胜利的基础。随后他率军夺取镇江,攻破江南大营,并向东直捣滁州。9月,陈玉成率部与李秀成部会合,击溃江北大营。与勇悍的湘军几度交手,陈玉成巧妙利用迂回包抄战术加以围歼,取得“三河大捷”,清军士气大挫。
▲清末湘军旧照咸丰九年(公元年)6月,陈玉成晋封为英王,成为太平天国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遗憾的是,最后陈玉成因叛徒出卖不幸被俘,拒绝投降后被处以极刑,年仅26岁。抛开太平天国与清王朝的是非恩怨暂且不论,若是对陈玉成的军事生涯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其成就是十分惊人的。陈玉成一生基本未尝败绩,而且打得曾国藩这样的能臣都只能无奈下达“坚壁勿出”的军令,确实当得上名将之称。而且陈玉成的胜利并非出于侥幸或是兵力富足,而是因为他确实经验丰富、策略灵活,治军有方,他独创的“三十检点回马枪”战术,也在实战中大放异彩。
▲太平军士兵所穿军服除此之外,陈玉成还着鲜明的作战风格。首先是灵活多变,清军将领曾评论“陈逆往往飘忽变动,俱是活着,我军往往为贼牵制,总是滞着。”陈的军队行军速度极快,地点多变,清军即使侥幸截获军情,很快也就失效了,每次太平军总能出现在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所以其作战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其次,陈玉成除了快速作战外,还擅长利用地形和速度打围歼包抄,“三河大捷”就是一次成功案例,解桐城之围时,他也是采用不攻而围让敌自乱的方式取得胜利的。第三则是用兵虚实结合。古语有云“用兵之道,虚之实之”,陈玉成在这点上就做得特别好。西征湖北途中遭遇强阻,他于是留下小股部队正面佯攻,大军则从小路取固始、商城进入湖北,直逼汉阳,使清军大为震惊。
▲英王陈玉成形象当然,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叫声东击西,这也是陈玉成作战过程中最喜欢运用的战术。毕竟清军人多势众,太平军与之相比不占优势,因此他经常用虚兵把敌军主力分散,然后再逐一击破。“扬州之战”期间,陈玉成数次攻打清军大营未果,于是就派一支部队绕路攻打扬州城,主城告急,清军只能派兵驰援,谁知这时陈玉成又猛攻大营,清军兵分无力,于是败退。
从14岁入伍到26岁就义,12年间陈玉成戎马倥偬,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奇将。若不是同僚嫉妒、内奸出卖,他也不至于英年早逝,对于他的去世,曾国藩既是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有几分惋惜。但不论历史如何评论功过,陈玉成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确实是可圈可点的。
参考文献:
《曾国藩传》《贼情汇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