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泰品牌总监吴俊良岩板生产线被提前消费

开栏语

年,陶业“新物种”岩板,在家居建材圈爆发,成为板材界新晋网红。

而在陶瓷圈,岩板更代表产品升级的方向,引发了第一轮岩板产能扩张热。“一个爆炸发展的新物种,一定会引发生态改变和生态机会。”(梁宁)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华夏时代传媒旗下新媒体华夏陶瓷网×更家居联合中国岩板领导品牌蒙娜丽莎绿屋建科,发起“岩板生态行”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本次活动将持续半年时间,主要采访对象为岩板生态圈的相关企业和资深人士。从年11月份开始,将陆续在两个新媒体刊发采访小组来自一线的报道,敬请垂注。

年,岩板进入行业的话题中心,成为当之无愧“话题王”。

短短一年内,国内岩板、大板生产线数量爆增上百条。

于是,产品流通成为了行业人首要攻破的难关。

比如,岩板怎么卖,卖到哪,谁来加工,谁来卖,怎么卖,等等。

但要了解岩板发展的全貌,实际上要从上游企业开始。比如,从设备制造的角度看,我们不但可以深入了解岩板制造端的火热情况,而且还拥有与国外岩板产业比较的视角。

应该说,德力泰,就是我们解剖全球岩板行业一个很好的案例。

今年德力泰将迎来5周年庆典。据小编了解,凭借团队过硬的技术力,早在年德力泰就在印度承接了11条大板生产线。而这两年,在国内岩板线建设热潮中,德力泰也总共为行业输出超过20条岩板窑炉。

五年间,德力泰抓住大板、岩板这个机会,坐稳了上游头部企业的位置。

为此,本期“岩板生态行”栏目特别邀请了力泰品牌总监吴俊良进行深度对话。吴总站在岩板上游设备供应商的角度,分析岩板发展将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同时介绍德力泰核心产品窑炉在过去一年的发展情况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以下为专访吴俊良的录音整理精选,敬请垂注。

力泰品牌总监吴俊良

采访嘉宾

力泰品牌总监吴俊良

采访人

华夏陶瓷网刘小明

采访时间

1月7日

采访地点

德力泰总部

文字整理

郑在忙

01

解决岩板“落脏”和“切割裂”等难题

必须依靠高素质生产团队

记者:年刚刚过去,今年因为岩板,上游装备企业生意都很火爆,今天过来想听听你们对岩板的看法。

吴俊良:准确讲,这两年岩板热已经是第二波发展。陶瓷大板实际上已诞生一二十年了。之前西斯特姆大板压机进入国内可以说是第一波。但第一波在设计上、性能上有偏差,因为大家的调节水平还没到位,再加上能耗非常高,导致很多企业都必须停下来做改造。

回顾起来,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呢?因为行业从追逐大板到岩板的历程中,刚开始大家对岩板不熟悉,直到岩板走入需要被加工后才能卖出高值的终端时,岩板爆裂等问题才慢慢浮现出来。

记者:从设备的角度看,国外是什么样的情况。

吴俊良:西斯特姆和唯高是这个行业的领军企业,早期西斯特姆可以“整线交付”。但从印度市场开始,就慢慢地只卖压机。

而岩板窑炉最早开拓者是唯高,第一条生产线交付给了LAMINAM。第一、第二条岩板生产线是用电烧成的。

记者:唯高交付的第一条线是哪一年?

吴俊良:年。当时唯高的第一条线除了做示范,还要推广到全球产区。但前两条是用电,接着后三条是烧天然气,LAMINAM就用了这5条线。

唯高也是从那时开始全球推广,从欧洲、土耳其,再到印度等产区。而唯高和西斯特姆在全球卖了20多条生产线后,就形成了第一波“岩板生产风”。

德力泰工厂

记者:回到国内,为什么早期生产出来的岩板有那么多问题?

吴俊良:因为早期国内生产岩板只是沿用了大板生产线,而且一开始更多地用在装饰层面上,并没有大量地进入家居领域中。

当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时,切割爆裂的概率自然变大。因此,在进入第二波“岩板”生产时,为改善岩板加工性能,在岩板窑炉的设计和调试上我们针对性的花了很多精力,比如加厚冷却区的窑墙、延长冷却区的喷枪布置,以保证整片岩板冷却均匀,减少产品本身的温差,才能释放应力,最终减低爆裂的概率,而各种调试的背后无一不考验着我们的技术力。

直至目前,我们能做到3.1-3.3米宽的岩板窑炉,而且能耗做到行业最低。

记者:3.1米宽的窑炉能做多大的岩板。

吴俊良:内宽3.1米,做×㎜的岩板;内宽3.3米,做×或mm,都可以横着进窑炉进行烧制,避免竖着进,产品太薄时产生棒纹的情况。

记者:广东中岩用萨克米压机就是竖着进,可以同时烧三片,听说日产一万平方。

吴俊良:那可能是×㎜,或者×㎜规格的。但相对来说,还是横着进更好。

当然,这涉及到产品用途,比如前段时间很流行的小岩板,多数用在茶几等小家具上,这样对性能要求相对低一些。

德力泰岩板生产线

记者:除了要控制温差,还有哪些问题?

吴俊良:做岩板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落脏。如果一个脏东西落下去,这片产品基本报废了。所以要保证生产全过程的干净度,从窑炉、釉线、干燥等各环节都得把控。

第二,切割裂。要保证产品顺利过水刀、挖切两大难关。比如,抽检一块产品,进行各种形状的切割,然后加热到度,丢到水里不开裂,这种实验要反复三次才算合格。

另外,还有常规的抗震要求,吸水率要求等等。以上难题都与调试、配方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技术。

记者:由于岩板的性能与传统瓷砖不同,所以它整个生产过程都与传统瓷砖不一样。

吴俊良:是的,岩板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它的配方体系与传统瓷砖完全不一样,整个管控过程也非常严格,要把控产品密度、应力等问题,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高素质的生产团队。

可以说,生产团队的素质决定了生产的稳定性。但我相信,关于岩板目前的生产问题,随着工艺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以及流动,再过多一到两年就能消除,并且能全面实现高标准岩板的稳定生产。

02

国内岩板生产线被“提前消费”了

很多东西还没定型,做标准有点操之过急

记者:关于配方问题,我采访过很多人,他们讲的大致相同,又有不同。但目前来说,配方最优是什么样子?你们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吴俊良:这方面我们参与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配方体系肯定不一样,尤其是萨克米的辊压机,对塑性要求比较高,要加增塑剂。一般做抛釉,水分要保持7%左右,但它要做到8%、9%,甚至要到10%。

在原料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内地工厂刚投产的时候,试着从佛山采购原料,但这个成本太高了,再加上整个生产团队素质没跟上,导致生产的产品质量波动大。

记者:目前来讲有些工厂生产不正常,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是一个走向成熟生产的过程,是正常的。

吴俊良:即便从终端的角度看,同样也没有成熟的、完整的销售模式。如何服务、如何配套加工、如何完善加工体系、如何降低加工成本等等,也需要一个磨合期。

记者:目前行业有多少条线生产岩板?

吴俊良:16吨以上的压机全是做岩板的,截止目前市场初步统计累计数量(投产及在建的):西斯特姆约25台、萨克米约29台、科达约10多台,我们力泰品牌也有30多台,总体已经接近百条岩板生产线了。

德力泰宽体岩板窑

记者:你评估一下,上百条岩板生产线,年的陶瓷行业将是一个什么景象?

吴俊良:总得来说,需要一个消化期。明年今天,岩板的生产应该会很成熟,因为人才、原料、配方都趋向稳定,但目前仍然是摸索阶段,尤其是佛山以外的地区就更困难了,因为好的人才挖不走。

所以我认为第一轮就那么几家大厂相对稳定,而且这一波过去以后,除了少量头部企业还会上新线之外,其他品牌估计得暂缓。

记者:实际上是提前消费了,尤其是对你们来说。

吴俊良:是的,对我们来讲就是两年的饭一年吃了,有点消化不良,甚至是超负荷运行。很多相关的零件买不到,天天找供应商催单。实际上,这对于行业来说是不健康的,质量难以把控,而且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象。

记者:主要是哪几个供应商?

吴俊良:辊棒、传动、风机,耐材都交不了货,特别是从年11月开始,耐材厂大规模停产,因为有雾霾,耐材主要产区都勒令不让生产。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要做岩板标准就有点急了。因为很多东西还没定型,太早下结论会对未来发展不利,我们只是需要有一个过渡性的标准,比如硬度,我们可能只需要做到靠近石材硬度就可以了,不一定强调比石材硬多少,而这一切都需要终端反馈作依据。

但这方面,我认为西斯特姆做的不错,而且功不可没。首先岩板是他们创造的,从压机到完整的生产线都是他们率先研究出来的,其次是,早在年,他们为了岩板建了一个实验工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直至今天,他们生产出的岩板非常丰富,有各种花色和规格。

德力泰宽体岩板窑

记者:但如果真的要探讨做标准,你觉得哪几个角度是关键的?

吴俊良:切割性能,是目前岩板最基本的质量标准。但制定初始标准的时候需要一定的开放性,一定要结合终端需求,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应着哪些标准,比如,应用场景是饰面板,那么一定要具有抗冲击性能要求,如果是用作茶几,就要有抗急冷急热性能要求。

所以,我觉得标准可以通过应用产品来划分,比如做饰面板是一类、做桌子是另一类,才能清晰地梳理出产品线,也是未来渠道的方向,我相信这样的划分,终端也更乐意接受。

03

20多年国际化经验打造海外本土化团队

在窑炉和整线出口方面遥遥领先

记者:现在德力泰和卓力泰都是恒力泰的全资子公司?

吴俊良:是的,而恒力泰是科达的全资子公司,德力泰又是百分之百属于恒力泰,运作上德力泰是独立经营的。

卓立泰已经并入恒力泰,恒力泰专注于做好、做精、做强压机以及原料的主要装备连续球磨机和喷塔;德力泰除了专注于窑炉、干燥以及配套辅机外,还承担力泰品牌的整线运作,每个产品都扎根在擅长的板块上,最终在市场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交付链和统一的力泰品牌。

记者:独立品牌,独立运营,最终对某一领域的结果负责,然后在市场上搭建交付链条。

吴俊良:这样的运营模式有一个好处是,每个品牌的单项都做得非常强,组合起来就更加强。要不然树太大,下面就不长草了。

德力泰全抛釉砖窑炉

记者:我知道你们这个团队是有国际化基因的。德力泰这些年是如何定位的?

吴俊良:德力泰品牌定位做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品牌,所以,在海外市场,主要竞争对手还是意大利公司而不是中国公司,比如萨克米。

而这五年来,我们已经在海外建立了全球全覆盖的销售和服务团队及网络,除了技术领先,这也是德力泰能成为目前中国窑炉和整线出口遥遥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所在;国内主要如您所说的与中鹏竞争,德力泰团队长期在国际市场与意大利同行的同场竞技经验,也促进我们在国内市场的技术创新。

比如说年疫情爆发,也没很大程度地妨碍我们开拓海外市场,因为我们在海外有稳定的本土化团队,可以当地解决问题,即便不派人出差到海外,我们依然能如期交付和投产。

记者:你们在海外的团队有多少人?

吴俊良:有30多人的商务团队,这还不含海外本土员工和服务团队。

记者:你们国内外销量各占比多少?

吴俊良:在德力泰年完成的产值里,国外占比5.5成。但从新订单里看,基本是六四开,因为年国内岩板实在太火爆了,从原来的三七分变到差不多五五开。

印度首次引进宽体瓷片窑

04

创造窑炉能耗最低纪录

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趋势

记者:我们确实看到,在中国陶瓷行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还是你们和科达。

吴俊良:未来十到二十年,主要市场还是在国外。反观国内行情,除非传统陶瓷厂全面更新换代,比如撤老线上新线,窄窑换宽窑,煤改气陆续布局等等,市场才有可能爆发式增长。像年,除了我们的海外订单,由于国内岩板火热、瓷片变中板,加之有更多的品牌奔向广西藤县建新厂等原因,也让我们忙碌了一整年。

记者:除了国际化的优势,德力泰在窑炉在节能降耗方面也很出色,这应该与你们在普通抛釉砖烧成上积累的经验有关。

吴俊良:我们最近也一直在思考,这一轮岩板行情过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实际上,在过去几年的技术上,我们聚焦了节能这块,应该讲,这个方向是对的。未来它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年,我们交付给清远蒙娜丽莎第一条×㎜抛釉的窑炉,能耗从1.8降至1.6,当时行业最好的也就1.8能耗。

另外,我们在印度建的3米宽窑,几年来持续从1.3降到1.2,甚至到目前低于1.1。

记者:你们的底气源于背后的技术力。

吴俊良:德力泰即将迎来5周年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零做起,慢慢变成一个拥有知名度的品牌,并且在某一些指标上是领先品牌。加之在恒力泰这个大平台上,德力泰拥有的硬件及资源是一流的,德力泰的核心团队有20来年国际市场运作和千余条窑炉的经验积累。

记者:岩板窑炉是很好的机会,对于你们来说,是一场大考。

吴俊良:是的。目前来说,德力泰所有做的窑炉,包括最近投产的大量岩板窑炉,到现在都非常成功,能耗到目前为止也是最低的。年从7月份到12月份,半年我们完成了年一年的工作量,年1-6月我们还必须要完成年一年的工作量,差不多一年要完成二年的工作量。

记者:你们自己对在窑炉节能上持续领先有信心吗?

吴俊良:年被称为“煤改气”的大限之年。应该讲,未来国内岩板都将以烧天然气为主,德力泰团队在海外天然气窑炉上积累了20多年的经验,从喷枪、助燃、燃烧系统,包括窑体的保温结构等,我们都持续在做技术优化,应该讲在这方面,我们优势的确很明显。

记者:你怎么看窑炉“节能”技术的发展,它还有多大空间?

吴俊良:未来节能空间可能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技术的发展,而是取决于集成技术,包括燃烧、保温系统等方面。

记者:窑炉除了节能这一大趋势,还有别的趋势吗?

吴俊良:数字化,以及智能化。在这方面,我们也在努力当中,比如通过一个各个模块中控室来呈现窑炉、干燥、压机、连续球磨机和喷雾台等各环节的数据,再通过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可以实现各个模块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而整线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还在持续的研发中。

记者:数字化、智能化可能是你们的下一个核心竞争力。同时,非常感谢吴总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

年1月27日,由德力泰承建的蒙娜丽莎广西基地A窑成功点火。

本文作者

老牛郑在忙

总编辑

老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38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