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10月7日,陈谋煊等友人送王恢到筲箕湾大石街八号二楼艺兴象牙厂。主要是雕刻佛像。王恢初学,只刻胸花——木瓜叶,初只日刻三两朵,数日后能日刻五六朵,线条比别人刻的生动。18日,老板决定给王恢月薪90元(其他雕工至少五六百元),逐月增加。扣除伙食费60元,工人10元,能净得20元,王恢已感满意。
王恢每日工作8小时,工余读《经史百家杂抄》,写了一些短文。林老板欣赏王恢的一笔字,要王恢为他榜书招牌。老板不要王恢雕刻,而要他为厂里雕制的赝品造款识,如佛像座底篆刻“万历”、“嘉靖”等年号,“康熙”、“乾隆”御览等字样,老板要求王恢“不计较时间工程,只求精致乱真”。
11月12日,老板又要王恢试刻立体山水小屏,他给王恢一块三寸宽、五寸高、一寸厚的上等好料,一副雕刻工具约数十种,有的细如发丝。王恢答应试刻《咸阳古渡》。王恢刻了五六天,人物有了一点轮廓,老板很高兴。另一个公司的老板来参观,看见王恢的雕刻十分赞赏,认为很有希望。过了几天,老板说给王恢加月薪为元,并要求签一个条约。王恢谢绝了,王恢说绝不他去,
辜负高情厚义,只以近日眼又昏花,能否雕刻像样尚无把握,本月试刻,仍照上月支给,如不负所期,下月初立约也不迟。王恢的眼睛以前的确犯过病,两眼昏花,视物不清,到医院里一检查,医生说是营养不足,要好好补一补。王恢啼笑皆非,拿什么来进补呢?过了一段时间眼睛又好了。
王恢雕刻象牙立体风影,图相细微,自然很费眼力,象牙又反光,注视更吃力,眼花散光,“一”形成“二”。雕刻精致,细过发丝,全靠目力看得准,手劲才操得稳,稍欠稳准,极难补救。王恢眼病又犯了,朋友们把王恢接回山谷,劝他多保重。后来老板多次来看望王恢,希望他能回去工作。
有一天,邻居请王恢代写了一封信,酬谢他一元钱。王恢吃了八毛,剩下两毛打算明日上午读书充饥。挨到下午4时,王恢到北帝街一家糖果店门口,买那从大茶楼批来的残余面包、蛋糕,一毛一个。那种蛋糕,原料实在,制作精美,饭碗大小,当天新鲜时卖5毛一个。买这种减价的剩余货,只有过了下午4时才能买到。王恢当时拿着两角钱边走边玩,自弹自唱“想当年……”不意一毛硬币跳出手心,“叮当”一声响,沿马路边直滚,王恢惊叫一声便追去,那一毛硬币不偏不倚地窜进下水道铁盖的洞眼里去了。它躺在下面银亮银亮的,但是可看却不可得。王恢最终只买得一个蛋糕,路上不觉就吃了大半,打算留一半到明天充饥,但不知什么时候又把它吃完了。
第二天王恢仍然“卧(饿)读”。据王恢回忆:他那天挨过中午,越喝水越冒汗,勉强倒下睡了一觉,醒来感觉四肢无力。王恢想起原来租住这间房的海南岛文昌县周维藩夫妇,搬去保其利街租得一个摊位,不久陈谋煊去搭伙,做点牛油、汽水小生意。周太太颇有漂母情怀,暗告陈谋煊留饭给王恢,嘱王恢下午5时从后巷去拿。王恢曾几次想去而终未去。这次饥饿难挨了,王恢鼓起当时流亡港九成千上万的难民那样的心理:“乞食是光荣的!”王恢拿了一个纸袋,装个大碗,到楼梯口往返两次,终不甘做乞食王孙,丢下纸袋,提起精神走出街口,恰遇一朋友下班回来,提着一串猪肉,隔着马路高高举起叫道:“老王,吃了饭设有?”王恢有气无力地说:“昨晚吃过。”那朋友本是下乔木而入幽谷者,便邀王恢去吃晚饭,并买了一瓶酒,一包花生米。这真是雪中送炭,解了大难。
2月14日便是除夕,不少人家欢欢喜喜过大年。近午时分,木屋区便接连不断地响起鞭炮声,此起彼落。接着,鸡鸭鱼肉的香味从楼下直扑上楼来,十分诱人。陈谋煊本可以在周家过年,但想到王恢孤单,便带了仅有的一元二毛来陪王恢过年,难兄难弟共甘苦。好在南方春暖早,王恢把妻子侯仲英在野牛冲为他织的毛线衣拿去当了16元,二人才下厨做饭。王恢帮人看守过新建的大厦,替人看过租书并兼营文具的小摊,都时间不长。王恢走投无路之际,便写一封信给在香港的美国救济协会,请求在太子道拨一房间陈列所有图书,专供登记的流亡知识分子阅读,王恢每月只须收取书租和管理费元。该会的秘书长石超庸博士约王恢去面谈。石先生说:你的心意是美好的,但本也有困难。先生文字佳美,我介绍你去见一位乡前辈黄华表,他一定会乐于帮助。即写一名片给王恢。而王恢认为这是推脱之词,并没有即去找黄先生。
这位石超庸,是广西的一位。石超庸(—),名颖,广西藤县赤水乡人。少年在梧州读小学、中学。民国十二年(年)留学美国,获法学博士学位。民国十四年(年)到巴黎研修法律一年。民国十五年(年)回国,应聘为东吴大学教授。次年转任暨南大学法律系主任,曾任法学院长。民国三十四年(年)9月至三十七年3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民国三十八年(年)赴香港,在崇基学院任教。年去台湾,任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年病逝,著有英文本《论平时之公海捕获》、《中国之领事裁判权》。
石先生是诚心帮助王恢的。一天傍晚,王恢在太子道福佬村口街边写稿(那里人车稀少),一对夫妇走过来,看王恢聚精会神地用毛笔写小楷,似乎感到奇怪,停住脚步看了许久,那位先生对王恢说:请给我看看。王恢正写着《越城岭三源》一文,便递一张给那先生。先生看后问道:你是哪里人?王恢说:广西人。先生问:广西有个黄华表,你认识吗?王恢说:他早年做过广西教育厅长,与马君武先生创办西大,但我不认识。先生哈哈地笑着说:我就是嘛。王恢拿出石博士写的名片递给先生。先生说:欢迎明早到舍下去。黄华表(—),是广西鼎鼎有名的大学问家,字重光,广西藤县人。梧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北洋大学预科。翌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商科。民国十一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教育系、加利福尼亚大学及丹福大学研究院,获教育硕士学位。民国十五年回国后任广西代理教育厅厅长、教育厅厅长、国立南宁师范学院院长。民国二十二年12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民国二十三年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后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国立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去香港,任珠江书院文史系主任、新亚书院中文系主任。他在任广西教育厅长时,参与创建广西大学。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任广西省党部宣传部长、《民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广西课吏馆(训练县长的机构)教育主任。国民党反对进步力量的所作所为,激起农民讲习所、南宁军校和第三师范学生的义愤,他们联合示威游行,高喊打倒黄华表的口号。民国十六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黄华表在广西是“清党”的主要成员。年黄华表在香港退休后,应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学院之聘,担任教授,两年后辞职回港。年5月病逝。他编著有《壁山阁存稿》、《大学文选》、《大学词选》、《庄子浅说》、《荀子小讲》等书。他辞世后其亲属向广西桂林图书馆捐赠了他有价值的藏书册,其中有些属珍本。
黄华表对王恢比较器重,王恢也称先生为“恩师”。黄对王恢以后的前途有着极大的帮助。
本文选自蒋钦挥主编;宾恩信,王文胜,王清荣副主编,全州民国人物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版权所有。别的媒体采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作者简介:
蒋咸美,全州县大西江乡大石江村人,生于年7月,年参加工作,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曾任全州县党史办征编股长10多年,多年坚持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广西文学》等报刊、出版社发表作品余篇。
王恢的传奇人生10:危难之时遇贵人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英雄十八团雕塑欣赏
阳朔镇鸡窝渡村遇龙河风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