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亭,地处广西藤县老县城后面的山上,原名叫四王台,始建于民国三十年(即年),原址在藤城镇西南一里的大坪岭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四王亭建于年,迁建于鸡谷山麓,占地66平方米,为凉亭式建筑,故改称为四王亭。建这个亭为的是纪念太平天国藤县籍的四个王,这四个王分别是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来王陆顺德,这四人都是广西藤县籍的同村老乡,出生在这里的四个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天国后期的杰出将领,都是年纪非常轻都英勇献身,都是死得非常的悲壮。
英王陈玉成,太平天国后期重要支柱,他两眼下有痣,远望如四眼。骁勇善战,十八岁的陈玉成当初年轻气盛的他,在奇袭武昌的战斗中,表现勇敢,舍死苦战,攻城陷阵,矫捷先登,建立首功。后率部打响三河口战役大捷,年,将湘军主将李续宾围困营中,三河守将吴定规也从城中冲出,三路兵马,一鼓作气,攻破敌军营盘,全歼清军六千多人,凶悍一时的李续宾走投无路,自缢而死。曾国藩之弟曾国华哀叹道“敝邑弃勇,自三河败后,元气大伤。虽多方抚慰,而较之昔日之锋锐,究为减色”。清将胡林翼也供认“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浦口、三河两役的胜利,在太平天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局势,太平军从此转为主动,出现了革命高涨的新局面。陈玉成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杰出贡献,使他们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威名显赫的将领。23岁的陈玉成被封为英王,年被太平天国叛徒奏王苗沛霖诱骗中计,解送清营被杀。终年26岁。
忠王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
清军江南大营重围天京,李秀成强请出京,领军连下安徽广德,浙江安吉、长兴等地,并率名先锋奇袭杭州;当江南大营分兵往救,数路军分进合击,于5月6日再破江南大营。旋乘胜东下,攻占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等府的绝大部分州县,建立苏福省,为太平天国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
年,天保城失陷,天京被合围。天王逝世,秀成扶幼天王嗣位,以安定人心。这时城中军队只有一万多名,能作战的只有三、四千名,粮食又断绝。湘军围城越加紧急,从东门到北门沿城掘地道攻城。秀成指挥守城军,一连破了几十处地道。然而湘军得以猛烈的炮火作掩护,迫近太平门城根,开掘地道攻城。7月19日午刻,龙膊子地道发,城垣被轰陷。李秀成率领饥军奔向缺口,用火药倾盆烧死敌人无算,无奈湘军以五万生力军攻城,众寡悬殊,抵挡不住。李秀成奔回朝门,保护幼天王,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骑,自己另骑了一匹不得力的马。幼天王就因为骑这匹快速战马得逃出敌人的追赶。而秀成却因为骑的不是战马,战斗了一天,马不能行被俘牺牲。
侍王李世贤,年参加太平军,英勇善战。太平天国经过天京事变及翼王石达开带兵出走后,人才凋零,到了“朝中无将,国内无人”的境地。作为少壮派的代表人物李世贤“少勇刚强”,被洪秀全起用,在天京两度告急之际,开始受到重用,年升左军主将。次年驻军芜湖,在宁国府湾沚镇歼灭清浙江提督邓绍良军。年与陈玉成等合力消灭清军江南大营,彻底摧毁了清军的江南大营,立下不世的“救驾之功”,被封为侍王,称霸一方。
攻克宁国,徽州,与黄文金包围曾国藩于祁门。次年对左宗棠作战失利,转攻浙江,连克严州、处州、台州、宁波、金华,以金华为中心建立太平天国浙江根据地。李世贤部会合温州金钱会起义军再克县城。李世贤因溧阳失守,转战江西,天京陷落后,率汪海洋、陆顺德等经广东入福建,在漳州一带坚持斗争,斩清福建提督林文察等。次年春,左宗棠率重兵分路围攻,力战不敌,撤至永定,清兵尾追,往广东蕉岭投汪海洋,汪曾杀李部将李元茂,因畏罪而于8月23日将他也一并杀害。
来王陆顺德,水师主将、身材魁伟,性好游侠,善驾舟船。年8月上旬,他到苏州参加部署进援天京的军事会议后,率自己所部到苏州听从忠王李秀成的提调,及时进援天京。10月中旬,他在天京参加了历时46天的解围战斗后,与侍王李世贤等率军自浙江开化进击江西玉山。天京沦陷以后,他与世贤等领导长江南岸的太平军,坚持在赣、闽、粤三省之间的边境地区进行斗争,曾先后攻占福建的漳州、龙岩,广东的南雄、镇平,江西的龙南、定南等地。广东长乐(今五华)时,被叛徒林政扬所执,解送敌营后,顽强不屈,从容就义。
从广西藤县走四的这四个王,均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他们的老家连绵的山势、奔涌的河流,这里风光旖旎,山水秀丽,林木苍翠,芳草留香,明净的天空下,这里的一切物事都在自然的声色里展露出本原的纯真,悠闲而自在。一条蜿蜒缠绕的六吉河盘旋此地,水浅而缓处,铮铮琮琮,河里的小鱼,石缝里的石螺清晰可见;水深而急处,涛涛汩汩,湍流环石,相恋相依,分明便是思无邪的水声。
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但他们生活的村庄还在,他们策马奔驰过的原野还在,他们持戈操练的沟林还在,在当地农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我们还能想见他们当年的英勇与俊拔,这片土地也因了他们的荡气回肠而愈加生动豪迈起来。在这里,思绪万千,感慨万端,这世事无常,眼前似乎出现当年那气吞万里如虎的战争场面。
值得一提是在在四王亭旁边有一块大的水泥墙,墙上有五块石板,这五块石板从左到右分别是“重建四王亭记”,“英王陈玉成事略”,“忠王李秀成事略”,“侍王李世贤事略”,“来王陆顺德事略”,但是这五块石板上的小字不走近看跟本就看不清,因为实在是太年久失修了。在这五块石板之中最左边的“重建四王亭记”和“英王陈玉成事略”还被人用泥土块划过,字迹只是依稀可见,似乎对这些曾经的王有较大的成见。我想,原因是这里尚未开发,没有得到保护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