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广西藤县太平镇陈垌村,山环水抱,草木葱茏。村中分布有香气四溢的米酒厂、腐竹加工厂和产销两旺的凤凰泉水厂,还有果满枝头的砂糖橘、百香果基地。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坐落在在村中间的田园观景区,乡间小道、凉亭、小桥、河流与错落有致的小洋房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现代生态农村画卷。
环境优美的太平镇陈垌村。刘远标摄
“过去的陈垌村一穷二白,没有像样的村道,大部分都是陈旧的土瓦房,脏、乱、差的现象比较严重。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是个典型的‘空壳村’。”陈垌村党支部书记韦灿基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正是对陈垌村最真实的写照。
陈垌村位于太平镇东面,拥有优质的天然山泉水、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古木旅游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全村共多人,党员40人,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人。
为了让全村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近年来,陈垌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多次召集党员共同谋划发展方向,研究发展思路,并组织党员代表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创办了藤县太平镇凤凰坪种养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致富能人+农户”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土地折股、现金入股、务工工资入股、认领贷款资金折股、吸引外来投资和争取政策支持等方式,把家家户户分散的生产力联合形成“致富联合体”。
“开始的时候,村民由于思想保守,对村里抱团发展没有信心,大部分村民不支持成立合作社。村支书韦灿基只好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带头做示范。心门一开天地宽,村民们最终想通了”。谈起合作社的创办,村委会主任玉振基深有感触。
“合作社的成立,使陈垌村抱团发展有了‘定心丸’,为我们村下一步发展产业奠定了基础。”韦灿基说。为了打造支柱产业,村党支部和合作社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兴办了用地约平方米,年产量90吨的凤凰泉特醇酒厂和建设用地约平方米(含晒场)、年产量70吨的腐竹厂。
合作社还利用腐竹厂的豆渣、酒厂的发酵后大米,作为猪饲料,建成了多头肉猪、50多头母猪的养猪场,并发展起多亩砂糖橘的种植基地、50亩的鱼塘,进一步延长了酒厂和腐竹厂的副产品产业链。年,合作社又利用陈垌村优质的山泉水资源,兴建了占地约平方米、年产量30万桶、年经济效益达60万元的凤凰泉水厂。
陈垌村特醇酒厂。刘远标摄
这些项目的陆续投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其中酒厂年产经济效益约35万元,腐竹厂年产经济效益约22万元,凤凰泉水厂年产经济效益近60万元。到目前,合作社吸引股金共万元,其中村民入股万元,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村集体每年从合作社经营利润中抽取1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我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了合作社,除了每年可以得到一笔分红外,空闲的时候,我还可以到厂里打工增加收入。”说到自己的收入,脱贫户韦肇锋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然而,村党支部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发展,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古木旅游资源,特别是凤凰山脚下那个四季长流的凤凰泉水眼。他们又开始谋划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投资建设养鱼场、山泉水游泳池、漂流、农乐山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的乡土风情区,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现在我们村的主干道路更宽了,村里新建办公楼、文化长廊、乡村公园等,生活质量提高了,股民每年还可以得到一定的分红,这是我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村民韦相基津津乐道。
从年到年,短短三年时间,陈垌村的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年村集体经济2万元增致年的15.5万元,预计年达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年的4多元增长到年的多元。村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小康路越走越宽。
陈垌村砂糖橘基地。刘远标摄
年,藤县坚持产业开发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融合,探索多元化发展,全县“一盘棋”谋篇布局,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截止年8月底,全县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太平镇陈垌村、古龙镇古龙村、藤州镇三坡村等38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记者陈自林通讯员刘远标罗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