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季陶博会举行的博洛尼亚趋势观享汇上,唯格瓷砖CEO姚文江石破天惊般地预测:未来中国瓷砖总产量将下降到30-40亿平方米。
这一数据,我想可能会惊掉许多人的下巴。30-40亿?有没搞错?要知道年,“陶业长征”调查得出的数据,中国拥有约亿平方米的产能,高峰期的中国瓷砖产量达亿平方米,就是非常不景气的年,也有90亿平方米的产量。
无独有偶。11月3日,一向以战略研究见长的行业公知鲍杰军,在藤县陶瓷产业高峰论坛上预言,未来,全国建陶产能有可能下滑至50、60亿平方米。(鲍杰军演讲全文新时代的建陶格局,强者越强,弱者灭亡!)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信口开河。笔者认真阅读了二者的演讲全文,其背后均有着大量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支撑。
这样的结果,让无数陶瓷人禁不住寒意阵阵,心有戚戚焉。
毫无疑问,一路狂奔多年,在冲上峰值之后,中国建陶业开始急遽退潮,几乎按每年10亿平方米的幅度连续跳水。从目前的内外部、宏微观趋势来看,潮水退却已不可避免。这种变化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又该怎样应对?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行业大退潮,将会有更多的陶企关门停产,让众多员工面临下岗失业的危机,会有更多的生产线在开开停停中偃旗息鼓,寿终正寝,还会有更多的品牌、更多的陶瓷人被淘汰出局,从此离开这个行业。近年来,头部企业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均在大规模扩产,其新增产能和生产线,将会严重挤压那些装备陈旧而又管理不善的生产线,从而加快这类落后产能的出清步伐。
规模增长的幅度由正变负,将会在大破大立中重构陶瓷产业链。上游的装备企业,除陶企存量技改和少量新增外,对各类设备的需求大幅萎缩,压机、窑炉、釉线、制粉首当其冲;化工类企业,包括釉料、熔块、墨水、增强剂、添加剂等各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样同比例下滑,客户越来越少,蛋糕越来越小,让这类企业失去了增长的空间。要么在日益走低的需求中艰难维持,要么转向其它领域寻求新的投资机会。
行业大退潮,让上下游企业之间各类正常的合作关系极易演变为债务纠纷,而且更加频繁和突出,厂家与经销商、供应商、员工之间,仿佛一夜之间,从原来的合作伙伴变成了矛盾双方。坏账、呆账、烂账将会大面积产生,更有一些居心叵测的老板、投资人,提前变卖资产,留好后路,扔下一个烂摊子在风中凌乱。
行业大退潮,下游的经销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卖场过剩、店面过剩、销售下滑、利润走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工程渠道的强势崛起,以零售为主的经销商业绩全面下滑。撤场关店时有耳闻。过去,厂家要求经销商组建团队,公司化运营,现在,整个瓷砖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方式完全变了,经销商再怎么努力,都难有好的业绩,必须顺应市场的变化,从原来的零售商,逐步转向工程服务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新的增长。
当然,行业再怎么退潮,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瓷砖生产与消费国,仍将为无数企业、品牌、陶瓷人提供成长的机会和空间。从这两年的行业变化趋势就可以看出,一方面,众多陶企陷入负增长的困局,被陆续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头部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未来的行业格局,头部企业对二三线企业的挤压将会进一步加强。
巨大的危机,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30多年前,中国从意大利引进首条全自动彩釉墙地砖生产线,30多年来,国内装备企业一直在为国产化率而孜孜以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伴随着大吨位压机、智能化窑炉和喷墨打印机的出现,许多装备企业都拥有了整线生产能力,陶瓷企业再也不用从国外进口全套生产线并以此为傲了,中国装备企业不但实现了国产化,而且还大规模出口东南亚,甚至意大利,然而,陶瓷大板、岩板的出现,使中国企业再次被拉开了差距,整线进口岩板生产线成了近两年的行业新趋势。这对装备企业而言,不仅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传统的陶瓷砖,其创新已遭遇天花板,但陶瓷大板、陶瓷岩板的出现,却为陶瓷行业打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行业的边界在拓展,应用的场景在扩大,陶瓷行业可以进入更多领域,寻求更多大的市场份额。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下,陶瓷企业的生产方式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机器替人、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最新技术正源源不断地进入陶瓷行业,使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量的萎缩,带来了质的提升。陶瓷行业从没有像今天一样渴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信息、智能、电器、热工、材料、设计、建筑、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更努力搭建一系列高规格的创新平台。
每一家陶瓷企业、每一个陶瓷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张开怀抱,积极拥抱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并最终引领这种变化。
作者|王力(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
原标题:潮水退却,对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版权信息:《陶瓷信息》(ID:tcxx_,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推荐阅读
六年间江西高安20余家陶瓷企业倒闭,“僵尸”企业如何重生?
为什么要争议“岩板”的定义?
河南多家陶瓷企业宣布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