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年广西各地市统计数据的时候,尽管对数据“洗澡”早有心理准备,但仍然感到大吃一惊:曾经的广西四阿哥梧州已然跌落至广西老九,GDP竟然跌破千亿,仅有.4亿元,仅比修订后的上年核算数据增长4.2%,还记得梧州年的GDP曾高达.1亿元呀?!
当然,我们不能总以GDP论英雄,但那至少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看出这些年来梧州的GDP水平不进反退,且下滑趋势明显,官方表述为“低位运行”。反观曾与梧州同一水平线的玉林、贵港却在增长。此消彼长之下,梧州已经从第二梯队滑落到第三梯队,而玉林、贵港仍为第二梯队,且玉林更是仅次于南宁、柳州、桂林的广西第四城。巨大的反差,难怪有人把过去的十年称为梧州“失落的十年”。
梧州作为广西东大门,是广西少数同时具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以及管道等5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城市之一,发展条件相对较为完善,且工业基础相对较为良好,但在如今风风火火的广西“东融”进程中,原来自视为广东的小跟班并与之语言相同、饮食相近、习俗相似等优势,却根本就毫无优势可言,招商引资乏善可陈,既拼不过同为西江流域的贵港,拼不过敢为人先的玉林,也拼不过小弟弟贺州。
诚然,在广东发展依然不平衡的情况,梧州在面向珠三角招商引资过程中,会与肇庆、云浮等地形成竞争之势。珠三角企业转移的时候,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因素外,企业主最大的考量肯定是经济因素,毕竟他们都是精明能干的企业主。那么,企业在作出决策的时候,那么考量的顺序应该是:一是市场环境,二是营商环境,三是人力资源,最后才是土地税负等,假如同等的条件,其必然会优先考虑处在梧州前面的肇庆和云浮,即便到达了梧州境内,仍然还有贵港、贺州与之竞争,且两者条件并不差于梧州,对于梧州而言,真的是围追堵截。
或许也正是因为处在如此窘境,年12月桂粤两地联合在梧州和肇庆之间设立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旨在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探索“一体化、同城化、特区化”开发模式,变竞争为合作,变堵路为通途,这是近年梧州憋出最响亮的杀手锏,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梧州的颓势。可是好景不长,随着贺州、岑溪交通完善,梧州两广交通咽喉地位遭到严重削弱(中通快递桂东产业园落户岑溪就是一个明证)。更何况梧州本身山多地少,土地开发成本高,无法像贺州那样聚集产业集群,这又成了梧州招商引资上的一记短板,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粤桂合作建立的示范区充其量只是个工业园,而非含金量更高的产业园。
如此看来,难道梧州就此持续没落下来?不,不!广西已经明确提出:“支持梧州打造东融枢纽门户城市”。那么梧州的发展就应该围绕这个定位来做,加快完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稀土材料等,还得花大力气打造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结合实际建设如藤县的陶瓷和稀土、岑溪的石材和物流等产城融合园区,而市区呢,着眼于原有基础把轻工业做大做强,重点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休闲旅游等为主吧,说不定有机会可以打造成与山城重庆类似的网红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