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
县
羌族,自称尔玛
是住在云朵上的民族
随着岁月推移
智慧的羌族人民
创造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音乐、舞蹈、文学……
这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淌进茂县儿女的血脉中
音乐:羌族多声部民歌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民族最古老、无伴奏和声的原生态民歌,是一代又一代羌人通过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音乐宝典,被称为“天音”,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茂县牛尾村
羌族多声部民歌从歌唱场合和社会功能方面来看,可大体分为山歌、劳动歌、酒歌、风俗歌和舞歌五类。
牛尾村的“多声部”表演
在进行多声部演唱时,歌者的姿态根据不同场景而定,站立唱时用右手手掌作辅助,扶在右耳朵下边;坐下时,则用右手的五根指尖顶在下巴下演唱,非常“有趣”和讲究。茂县牛尾村被誉为“多声部的故乡”,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精彩的多声部表演。
音乐:羌族口弦
口弦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劳作歇气时扯弹演奏的一种民间乐器,同时也是羌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小伙子往往做一个好口弦送给女方,作为爱情的信物。诗曰:“小小竹片中间空,麻绳扯奏响叮咚,房前屋后碉楼上,花前月夕起春风”。
口弦是由竹制、丝线扯动的单簧片乐器,制作的主要材料为金竹。用一块长约10厘米、竹青较厚、弹性较强之竹片,中间挖削出一块小的簧片,一侧系一根麻线。弹奏时,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竹簧即发出声音。
口弦生动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内心世界及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其音乐绵绵悠长,如高山流水,潺潺不绝,所表达的意韵妙不可言。
舞蹈:羌族萨朗
古羌人以游牧为生,尊崇上天,他们祭天的祭祀活动庞大而隆重。祭祀从“祭”开始也就有了舞的端倪,“萨朗”就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汉意是“载歌载舞”的意思,是羌族群众性自娱自乐的圆圈歌舞。
羌人好歌舞,在跳萨朗的同时,也会随兴高歌。两情相悦唱情歌,不幸郁闷唱苦歌,男婚女嫁唱喜歌,亲人亡故唱丧歌,年节聚会唱酒歌,劳作解乏唱山歌,他们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与美好愿望。
舞蹈: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为“莫恩纳莎”或“布滋拉”,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
羊皮鼓舞动作既刚劲有力,又卑微谦逊,体现出舞者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的羊皮鼓舞,促进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至今仍在羌族社会生活中起着教化民众的作用。
文学:《羌戈大战》
《羌戈大战》是羌族人民的英雄史诗,由释比世代传唱,其语言生动、流畅,喜闻乐见,深受羌族人民的喜爱。
史诗记述了一支羌族先民从西北高原南迁的历史进程中,与原住在岷江上游一带的“嘎”人(戈基人)之间的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从而定居于此的历史。《羌戈大战》长达六百余行,由“序歌”、“羊皮鼓的来源”、“大雪山的来源”、“羌戈相遇”、“寻找神牛”、“羌戈大战”、“重建家园”7个部分组成。
史诗在叙述历史事件和描写战争场面中,同时也记述了羌族的民间信仰观念,如在战争中古羌人如何得到天神之助、白石作为古羌人的庇护所和对敌战争中的制胜武器等。《羌戈大战》文辞优美,音韵铿锵,包含了大量远古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多学科研究价值。
文学:《木姐珠和斗安珠》
《木姐珠与斗安珠》在羌族人民中有着深远地影响,被誉为羌族文学中的一颗瑰宝。这是一首充满了反封建禁锢、争自由幸福内容的长诗,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反映了人们不畏神权,追求自由婚姻的美好愿望。
《木姐珠与斗安珠》由引歌、木姐珠日格木万、斗安珠洗比阿湾、海子边上、吉祥雀叫了三声、求婚受阻、毒计、再生、再求婚、飞身、临别、美满人间等十三部分组成。
相传,天神木比塔的小女儿木姐珠羡慕凡界人间。一天,木姐珠来到凡间时,唱起了动人的歌,羌族年轻英俊的小伙斗安珠被她的歌声吸引,两人一见倾心。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天神的百般刁难,最终天神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为了不让她在凡间受苦,临行时父母便给了她树种、粮种、白石和牲畜作陪奁。
木姐珠来到凡间后,和斗安珠辛勤劳作,恩恩爱爱,很快就繁衍了人类,所种树木逐渐成林,粮食丰收,牲畜成群。木姐珠为了感谢父母的关爱和对羌族人民的恩泽,便在十月初一这天把丰收的粮食和肥壮的牲畜摆在原野上,供天上的父母和天神享用并告慰远在天上的父母,她在凡间生活得很好,同时也请求神灵保佑,希望来年的庄稼长得更好,牛羊更加兴旺。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羌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闪耀着人类古老智慧的光辉
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
走进魅力羌城——茂县
素材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微茂县、微汶川、杨顺和(绘图)
●茂县夜晚三部曲,醉倒在这绝色中●云朵上的非遗茂县羌情生生不息●来茂县,别错过云朵上的坪头羌寨!●茂县中国古羌城、松坪沟景区暂时闭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