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换产业白土变黄金藤县做强做优陶瓷

本报记者潘登通讯员吴海金

一幅宏大的蓝图,正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徐徐展开: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整洁的厂房错落有致,生产车间忙碌不停,园区一片热火朝天。作为早期引入东部产业的园区之一,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是自治区A类园区,年列入国家开发区目录。

近年来,藤县实施以资源换产业战略,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成功让白土变成了黄金。目前,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入园项目总投资超过亿元,已经建成了42条生产线,年生产瓷砖2.26亿平方米以上,上市公司欧神诺、蒙娜丽莎等相继落户,使园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建筑陶瓷生产园区之一。

抓服务,促“招大引强”

藤县虽然拥有丰富而优质的陶瓷原料——高岭土,但却一直扮演着“为人作嫁衣”的尴尬角色:廉价的高岭土一车车、一船船沿江而下,运往广东佛山等地。

10年前,藤县大胆实施资源换产业战略,规划2.5万亩的高标准陶瓷产业园。年11月,随着首条瓷砖生产线的顺利点火,藤县发展陶瓷产业的大幕正式拉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东融”战略实施,以及高速公路机场、高速铁路、航空、码头等交通设施的建成,藤县陶瓷产业迎来大发展的局面,陶瓷企业纷至沓来。

抓规划,借外脑,以提升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初期,藤县陶瓷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缺乏龙头带动。为此,该县开始走出去“招大引强”,先后引进欧神诺、蒙娜丽莎、海鸥住工、简一大理石瓷砖等一批龙头企业,使陶瓷产业的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其中,仅蒙娜丽莎一家企业,就有11条生产线,年产高端瓷砖近万平方米,年产值45亿元,综合税收近4亿元。

抓服务,优环境,以最大努力筑巢引凤。该县近两年先后融资16亿元,抓好园区扩园以及水网、路网、气网、电网、绿化等基础配套工程,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快速落户和投产。总投资15亿元的欧神诺公司,从建设到第一条生产线投产仅用8个月,创造了陶瓷行业建设速度的新纪录。

抓技改,促企业转型

广西碳歌环保新材料公司创新技术,使用抛光砖废尾料生产各型号陶瓷轻质保温新型材料,用于20米以上建筑及公共场所的保温防火,专供知名大型房企,成为藤县陶瓷产业重要的创新型企业。

而与之相隔不远的广西新舵陶瓷公司,则是广西首家自治区级陶瓷研发中心,几乎每10天就推出一个新产品。近年来研发的全抛釉瓷质砖和无釉陶瓷砖系列,获得了“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抓创新,推动藤县陶瓷企业转型升级。在前期入园的企业中,已有6家进行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标准,而新引进的企业全部采用最新的行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园区所有的工业污水实现零排放,生活污水全部接通县污水处理厂管道,二氧化硫排放全部控制在国家最低标准之内。

抓科技,不断增强脑力支撑。蒙娜丽莎、欧神诺、简一大理石瓷砖等骨干陶瓷企业都有国家级的研发中心,有院士工作站,也有博士后工作站。园区重点发挥欧神诺公司、蒙娜丽莎公司的标杆作用,引导其他企业在科技含量、生产工艺、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沟通与合作,引进一批利用新技术的领军企业,将藤县陶瓷园区建设成为国内陶瓷行业的示范中心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区。

抓链条,促产业集聚

藤县的高岭土资源优势丰富,储量约6.7亿吨,可供条陶瓷生产线连续使用年以上。资源优势,为陶瓷产业的集聚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年5月8日,蒙娜丽莎正式签约落户;5月11日,艾陶制釉年产5万吨陶瓷熔块、釉料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年1月10日,简一正式签约落户;年3月19日,佛山欧陶科技等8家陶瓷配套企业集中签约落户……

“过去,整个园区没有一家釉料、墨水企业,是艾陶制釉项目填补了广西区内在这方面的空白,为园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和陶瓷产业园区的一位负责人称,目前园区的陶瓷产业已成链条式发展,在已经投产的企业17家中,陶瓷企业12家、配套企业5家。

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的纷纷入驻,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集聚,推动陶瓷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据介绍,该县紧抓陶瓷产业链上的釉料、颜料、墨水、模具、机械、包装、仓储、环保、原料加工等配套企业的引进,逐步打造了竞争力强的陶瓷产业集群。

据介绍,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的规划面积为2.58万亩、建设70条陶瓷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亿元,配套产业产值亿元,年创税超10亿元,能安排10万多人就业。“在做强陶瓷产业同时,还将重点引进陶瓷物流、陶瓷电商、陶瓷金融等配套企业,不断把产业链延长,将陶瓷品牌越擦越亮。”藤县相关领导如是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6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