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GDP跌破千亿,原因何在终于找到了

套用官方词语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年梧州市工业运行高开低走,总体呈现低迷的发展态势。”难得官方实事求是用上了“低迷”这个字眼,事实上应该是“持续低迷”。如果没有对年初核数据进行修订的话,梧州的数据将更加难看,因为年GDP初核数据为.35亿元,经修订后为亿元,再加上第一、第三产业稳步增长,年GDP总值才得以正增长,达到.4亿元,增速4.2%。不然的话,我只能呵呵了!

那么,曾经是广西四阿哥的梧州,经济数据何以跌落至如此地步?网友们纷纷发表真知灼见,正所谓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且各持己见,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整体经济环境并不友好,特别是第二产业持续下滑,且下滑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1、县域工业下滑幅度大。

很多人看不起县域工业,认为其散小乱且贡献不大,但是它们是区域经济的支撑,且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年1-12月县域工业完成规上(即规模以上,指年主营业务收入或产品销售收入万元及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4.5%,增速比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速低了1.8个百分点。虽然蒙山、苍梧同比增长3.7%和17.2%,但由于规模小总量低,对整体拉动作用不大,而总量规模较大的岑溪、藤县却同比下降18.2%和19.2%,拉低了整体数据,全年录得数据-0.3%。

2、停减产企业下拉明显。

梧州年停减产企业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家的39.1%,其中停产企业70家,减产企业家。这个数字就很可怕,16%的规上企业停产,没有创造任何价值,23%的规上企业减产,产值增速同比下降56.7%。这些停产减产企业拉低全市产值增速35.1个百分点,而且大量人员失去工作岗位。比如奥奇丽日化停产,让昔日的明星品牌田七牙膏蒙羞,堕落至转让的尴尬境地。

3、存量企业规模较小。

截至年年末梧州全市在库规上工业企业家,比上年新增80家,虽然新增创历史新高,但比相邻兄弟地市贵港市少家,比玉林少家,比桂林市少家。全市重点大型企业屈指可数,产值超10亿元仅21家,其中超30亿元企业3家,其余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规模不大都不要紧,关键是数量还少,年2月全市共有市场主体12.8万户。

诚然,梧州市经济发展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相互叠加,短期性和长期性问题彼此交织,特别今年叠加新冠肺炎的影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大。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能考验一个城市的底蕴和韧劲,我们欣喜看到梧州在今年一季度已经取得了良好开局。据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年1-3月实现GDP.28亿元,增速为0.9%。虽然仅仅是0.9%,但能够逆势增长已是难得,而且第二产业的增速达到1.7%,说明复工复产、支持实体经济已然见到成效,怎不让人高兴?!假如二三季度能够继续发力,强势冲刺,那么真正说明梧州的发展“稳中向好”,且明确“向好”。

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我们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更要科学谋划,狠抓落实——

重点在加快“东融”,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大招商招大商,在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科技创新、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方面谋划和推进一批龙头项目,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链分工合作。明确医药食品、新能源、装备制造等9个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一批产业发展项目。争取实现当年引进、当年签约、当年开工,确保落地见效。

同时,花大力气帮扶停减产企业,抓好停减产企业帮扶工作,对新增停减产企业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精准施策,对通过帮扶可复产的,要加紧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尽快恢复生产;对复产无望但有价值的,要推动企业实施兼并重组。

第三,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做好培育“上规”工作,重点核查新建投产和成长型企业,研究制定培育提升计划,落实“企业上规”鼓励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壮大规模,引导企业主动上规入库,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强劲的动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47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