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长征,除了当事人有众多回忆文字外,解放后,还有部分作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多本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一些颇有文学建树的大作家。
我在夹金山垭口上,也翻看了著名作家魏巍的长篇纪实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中关于红军爬夹金山的那个章节。
魏巍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说一句“读着他的文章长大的”也不为过。特别是他写抗美援朝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读中学时就已经庖丁解牛般地在课堂上细细学过、背诵过、默写过、模仿过、考试过,青春时期学过的课文,在脑子里的痕迹最深,到死都不会忘记。
我不但读中学时学过,后来在中学做老师时还循环往复地教过这篇课文,更是在期中、期末考试时,挖空心思地出过试题,考考学生是否死记硬背过。
一句话:不要太熟悉哦。
在夹金山垭口空气稀薄的状态下读他的长篇巨著《地球的红飘带》部分章节,我却产生了一种疑惑:
歌颂类的艺术虚构有没有尺度?换句话说,拔高真的无极限吗?
魏巍作为一个创作态度极其严肃认真的大作家,肯定仔仔细细研究过红军回忆录,对红军翻越雪山所遇到的困难,尤其是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给红军造成的巨大牺牲,了然于胸。
然而,他在写红军翻越夹金山垭口这个章节时,多处描写了红军战士和领袖们在垭口附近的对话和呼喊,几乎是一边爬,一边不停地在呼啸的山风中对话,一直到了山顶——
这时,只听山顶上有人高声喊道:
“同志们,快到山顶了!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
“这时谁在喊呢?”杜铁锤问。
“大概是宣传队吧。”蔡畅说。
……
杜铁锤来到山垭口,见几个宣传队的红小鬼,穿着草鞋,手脸冻得紫乌乌的,还在精神昂扬地向山下喊着口号。
从魏巍这个章节的文字中,我感觉红军对高反缺氧是天然无感的。
这就让我产生了疑惑:真的可以这样来进行艺术创作吗?
把魏巍写的红军爬雪山,与朱德回忆爬雪山的记录一对比,我发现,总有这样一些作家,在歌颂的表达方式上,往往显得急不可耐、幼稚可笑、顾头不顾脚。
下面这段文字是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年到延安采访朱德时的记录:
朱德说:“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我们就对准峰顶附近那个缺口,笔直地向上爬。浓雾环绕,大风凛冽,刚到半山,就下起雨来了。我们越爬越高,又撞上了让人担惊害怕的冰雹。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越发困难。讲话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冷的连呼气都冻了冰,手和嘴唇冻的发紫。有些人和牲口一步没走稳,就掉在冰河中,从此诀别。那些坐下来休息喘喘气的,就在原地冻僵。筋疲力竭的政治工作人员用手势和拍打,鼓动大家继续前进,表示出口就在眼前了。”“到了暮色苍茫时,我们在海拔一万六千英尺的高度上翻过了大山,那天晚上,我们就在人迹罕至的山谷中露营。我们大家都筋疲力竭的躺下休息。”朱将军(朱德)却照往常一样,到四处巡查。他一路上和部队一同跋涉,疲劳不堪。但是他的例行巡查却是无论如何中断不了的。……他见人便鼓励说,我们已经爬过了最难爬的山,还有几天就可以到懋功了。“讲话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朱德用如此肯定的语气,明白无误地告诉史沫特莱,红军爬雪山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彼此互相说话交流。当代作家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进行创作时,似乎真实的细节是不需要反复核实考证的,一切都由作家个人天马行空地来随心所欲就行。在重大情节上,作家与作家之间还互相矛盾,说法不一致。搞得我这个读者不知道该相信谁?再以魏巍的长征小说《地球的红飘带》和另一位作家李润波的长征专著《长征记忆》为例。魏巍写到红军翻过夹金山垭口后,一位红军营长对战士们说:“快下山吧,四方面军的同志正等着我们哩,我告诉你们,中国革命真的有希望了。”按照魏巍的描述,中央红军是知道张国焘、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在夹金山下迎接他们的。然而,李润波的专著中却否认了这个说法——“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获悉中央红军已渡过泸定桥北进的消息后,立即派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三十军和九军各一部前往懋功迎接。而中央红军并不知道这点,还以为红四方面军还在理番茂县一带。”也许,我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了,把根据史料整理编撰的长征专著与根据史料创作的长征小说来比照,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我想说的是,长征,不管用哪种艺术样式,越真实,越感人,越虚构拔高,越适得其反。这是红军长征这个伟大的题材最特别的地方。百部微剧《二万五千里》就是想用经得住史料对比的创作原则来最大限度逼近真实,再现这场中国革命历史上伟大的凤凰涅槃。我很想在王母寨垭口大声对自己喊一句:“加油!”可是,我感觉头晕目眩在加重,最终还是没有喊出来。翻过垭口,雪山绵绵,但已经不是我原先想象中的那种白雪皑皑的山头了。
地球真的变暖了?
我本来打算在垭口上呆一个半小时,再开车下山去小金县城。
哪想到,呆了四十多分钟,就有点撑不住了。
想到开车下山的危险程度要比开上山高得多,我还是多留点时间给下山路程吧。
上山的道路归宝兴县修建,全部都是新的柏油路,很赞!
下山的道路归小金县修建,一路坑坑洼洼。
大概小金县比宝兴县穷多了。
当然,这是年11月中旬我开车经过时的路况,两年过去了,现在不知道是否有所改观?
但愿夹金山南北两面的路都很赞了。
一人一车一手机,寻访二万五千里。
董慧临您的赞赏是中国微剧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