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最大的胜利,教

当我们翻开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有关台儿庄的战役是这样介绍:台儿庄战役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首次取得的重大胜利,史称台儿庄大捷。然而,我们再回过头看这场战役,似乎和想象中的差异有点大。

在这场战役中,国军总共投入15个师,29万兵力,几乎达到日军的六倍,歼敌2万人,自身伤亡5万多人。国军投入数倍于敌的兵力,伤亡也是日军好几倍,如此难看的战损比和交换比,为什么还要称为台儿庄大捷?

年“七七事发”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一路南下,平津、上海、南京、山西相继沦陷,日军接连取得胜利,中国危在旦夕。此时的国民政府蒋介石已经退无可退,只能将首都从南京迁至重庆,试图通过长期战争获得胜利。

年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只有抗战到底和倭寇死拼,中共和各地重要军事将领立刻响应,各无异心,各无怨言,全面抗日。

不久,日军开始扩大战争规模,希望打通津浦铁路,将南北占领区连成一块,迫使国军在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徐州进行大规模决战,以歼灭蒋介石国民政府所属的全部兵力。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接壤地,华北平原的最南端,长江三角洲的最北翼,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当时,徐州又处在中国铁路南北干线津浦线和东西干线陇海县的交汇处,是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总部,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年12月,徐州会战爆发,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整个台儿庄战役主要包括临沂大战、藤县战斗、台儿庄战斗。其中,台儿庄位于江苏徐州东北30公里处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县,扼守运河咽喉,是徐州的门户,也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藤县和临沂则是日军由山东进到台儿庄的必经之地。

日军想要攻占徐州,必须要先攻占藤县,临沂、台儿庄。台儿庄丢失意味整个徐州会战大败,国军主力也很可能全军覆没。

年2月下旬,日军第五师团从山东南下直扑临沂,尽管防守临沂的庞炳勋部死战不退,由于实力过于悬殊,临沂岌岌可危。

时任第五战区总指挥的李宗仁立即派张自忠率59军火速驰援,仅一天时间便从淮河流域一带赶到临沂,直插日军第五师团后备,这急行军的速度简直和红军有一拼。

在国军的前后夹击下,日军第五师团阵脚大乱,损失惨重,残余部队载着多辆卡车的尸体仓促逃跑。庞炳勋和张自忠两人有旧仇,但在临沂大战中两人抛弃前嫌,共御外敌。战后,庞炳勋热泪盈眶,紧紧握着张自忠的手不肯放开,日军在临沂的溃败丝毫没有影响到日军南下的气焰。在藤县,日军第十师团仍在不顾一切向南推进。

3月14日,藤县战斗打响,面对日军数十架飞机和几十门火炮的狂轰滥炸,负责防守藤县的国民党军第22集团军2万余人拼死抵抗。经过三天苦战,国军伤亡惨重,直接防守藤县的第师原是川军出身,在日军突破城墙攻入城内后,与日军在城市内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最终全部牺牲,师长王铭章以身殉国。

眼看藤县告急,李宗仁又命令汤恩伯派兵支援。此时汤恩伯手下的第二十军团正在津浦铁路正面与日军周旋,只有85军在临城集结,离藤县最近。汤恩伯立即派85军火速赶往藤县,只可惜晚到一步。

3月18日,藤县失守,临城也相继沦陷。尽管藤县最终被日军攻占,但国民党守军拼死抵抗日军整整三天,不仅给日军带来相当大的损失,也为之后的台儿庄战斗争取到有利时机。

3月20日,日军第十师团趁着攻克藤县之威,在飞机的掩护下集中4万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发动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攻占徐州。日军打算先攻占台儿庄,然后分出一部分兵力向临沂方向突击,协助进攻受阻的第五师团。作为应对,李宗仁一面派擅长固守的原西北军孙连仲率第二集团军固守台儿庄运河一线,同时命汤恩伯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山区,诱敌深入,伺机从日军侧后方进行夹击,来一个关门打狗。

3月24日,日军逼近台儿庄,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开始向台儿庄大举进攻。很快日军的火炮炸开城墙,国军随即和突入城内的日军展开巷战。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攻打台儿庄的日军遭到很大的消耗,国民党守军自身也伤亡巨大。孙连仲给李宗仁打电话,求他让所部守军暂时撤出台儿庄,到运河南岸暂作休整。李宗仁听后心痛不已,现在撤退将前功尽弃,只能狠心拒绝孙连仲,下令死战到底,国军炸毁唯一退路的浮桥,不成功便成仁。

台儿庄战役最为激烈的时候,蒋介石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亲自勉励,前线将士士气大振,战斗力大大增强。直到4月6日,汤恩伯终于从山西赶到台儿庄。

4月7日凌晨,国军开始反攻,孙连仲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第20军团从两面进行夹击,对日军展开疯狂的进攻,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和肉搏战,日军最终抵挡不住,全线撤退,国军紧追不舍,一直把日军打到枣庄。至此,台儿庄战役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结束,国军以伤亡5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多人,粉碎了日军南下,一举消灭中国在华中地区部队的计划。

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奔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士气大振,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台儿庄战役的意义在于当时抗战前途一片迷茫,一场大的战役胜利仿佛是一支强心针,深深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全中国军民的精神支柱,全国人民认识到,只要齐心团结,拼死抵抗,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

铁的血台儿庄抗战全纪实中日两房史料解密*真实的台儿庄战役京东¥29购买已下架

台儿庄战役中,蒋介石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和日军硬碰硬,防御式的蛮干,而是利用日军的轻敌和贪功,合理部署利用善于防守的西北军正面死守,以及兵力雄厚,机动性强的汤恩伯部从侧面夹击的战略战术,再加上国军各部团结一致,奋不顾身,拼死抵抗。从临沂保卫战、滕县保卫战,再到台儿庄保卫战,各支部队都豁出性命,才最终成就这次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战役是国军在抗战中战略战术渐渐成熟的一个标志,逐渐放弃一味地固守,有了机动歼敌的进攻精神。在国际上这场胜利也改变世界各国对中国抗战前途的看法,一直不看好中国前途的各个国家,对于这次胜利大为惊喜。据记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也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积极配合淮河沿岸李宗仁的部队阻击日军北犯,这场战役也是全民联合抗战的良好开端。

台儿庄战役背后其实还有两个心酸,实事求是的说,台儿庄战役的数据看起来的确是不太好看,这样的心酸在于我们需要认清一个事实:抗战初期中日军队之间最大的武器装备差距以及兵员素质差距。

从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开始,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在正面战争几乎没有打过什么胜仗,面对日寇的疯狂行径只能一退再退。即便是这样,台儿庄战役的数据已经比抗战初期的其他战役,包括平津作战和淞沪会战等要好很多。

作为对比,淞沪会战国军投入75万人,伤亡人数达到30万人,日军仅投入30万人,伤亡人数不到10万人。平津作战中,日军投入2万多人,国共累计伤亡达到9万人。在这些战役中,纵使人员巨大伤亡,最终也没有赢得战斗的胜利,当时中国军队是以硬打硬的方式来对付优势装备的日军,战争损失非常惨重。

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牺牲虽然也很多,但的确是第一次从正面战争打退日军,同时国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也让我们看到蒋介石等国民党人是下定决心和日本死拼,这种信念非常重要。

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另一个心酸在于这场战役主要是由蒋介石领导国军取得的一次胜利,年前的中国大陆教科书和媒体很少提及台儿庄战役。

对于整个抗日战争来说,台儿庄战役不得不提,虽然台儿庄战役是惨胜,但它一定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一场胜利。历史已证明台儿庄战役中那5万爱国将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在爱国面前没有国军和共军之分,你们觉得呢?

文章参考:《台儿庄抗张全纪实》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9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