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窑与造船业闽广瓷窑造船塞地

大家好,我是樊娟。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宋代以外销为主的闽广瓷窑和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造船业的造船塞地和船帕类型。在今福建地区,以建窑所产的天目瓷最享盛名。建窑遗址在建阳县水吉镇。创建于北宋,南宋极盛,元代停烧。所产天目瓷有黑釉、青釉、青黄釉和青白釉芒口器等种类,其中黑粕兔毫碗盏茶具,釉面呈条状质晶纹,是当时贵族官僚们“斗茶”的专用器皿,最为名贵。产品远销海外,日本尤为珍视,称之为“天目瓷”。当时四川、山西、浙江等地某些瓷窑受此影响,也饶制类似黑瓷茶具。位于今晋江县和泉州附近的磁灶瓷窑,则白六朝晚期以来陶瓷烧制沿续不绝,迄今为止已有余年历史。

其烧制技艺和产品数量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产品远销口本、朝鲜和南亚各国,这是泉州刺桐港大宗外销瓷器的重要生产基地。品种有军持、瓶、执壶、罐、碟等,深受海外各国喜爱。在岭南地区,因广东阳江“广窑”所制器皿胎质粗糙、釉色暗褐而一直被认为是陶瓷生产不甚发达之地。其实不然。近数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东南部陆续发现了10多处瓷窑遗址,产品质量上乘,但苦于无法确定其所处年代。年10月,玉林地区陶瓷普查小组在北流县岭垠窑址发现一件印有南宋年号的青花瓷碗,从而确定了这10多处遗址确系宋代瓷窑。因这批瓷窑目前尚无统一的名称,暂仿宋代以地名器之成例,故且称之为“桂窑”和“桂瓷”。

图2

桂窑主要集中在桂东南的北流河流域,大小窑址数以百计,除上述北流岭峒窑外,还有容县城关窑、藤县中和窑和黔江岸边的桂平西山窑等遗址。桂窑多系斜坡式龙窑,容积大、产量高,以适应外销量大的需求。岭iI窑陶工还在岭铜河上筑坝拦水,用水车带动水雄来粉碎瓷土,所以效率很高。产品以青白瓷为主,“饶玉”相比美,所以陶瓷专家把中和窑所在的藤县誉为景德镇之陪都。种类以碗、盏、盘、碟等生活用具为主,出土匣钵上刻有工匠姓氏或数字代号。现在陈列在新加坡、印尼雅加达等博物馆的中国瓷器中,有不少产品在广西容县、永福、桂平等地的宋代瓷窑中都有出土。这些情况表明,桂窑和建窑、磁灶一样,也是外销瓷器的主要产地,产品远销南亚各地。

图3

讲完了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造船业的造船塞地和船帕类型。我国造船业发达较早,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宋代商品经济的高涨带动了航运的发展,而造船业的兴盛则为之提供了物质基础。造船基地集中在两浙(明、温、台诸州)、福建(漳、泉、兴化等地)、江西(吉、虔等州)和两湖地区(楚、潭、江陵等地)。四川、淮南、江东和岭南等地的造船业也有一定规模。

图4

宋代造船工人已经掌握了一整套具有民族风格的先进设计方法,能够造出适应不同自然环境、并具有特定性能的各种优良船舶。从行驶区域分,有内河船和海舶,以用途分,有客舟、纲船(潜船)、渔船和战舰,以规模分,有大料船(载重量在数千解至万解之间),中料船(一二千解)和小料船(数百解),以船型分,有尖底船(海舶),平底船(河船)、车船(用明轮驱动)等。这充分反映出两宋船舶建造技术的成熟和完备。

图5

再来讲它的海舶规制及其构造特点。最能代表宋代船舶建造水平的是远洋海舶。“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又次之。”按其长度、载重量和载人数,我们可将海舶分为大料、中料和小料船三类。“料”是当时载重量的计算单位,学界现已考定,1料二1解=1石。用于海外贸易的大型海舶“木兰舟”,据周去非《岭南代答》卷6称,“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拖〔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年8月,福建泉州湾出土一艘宋代沉船,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实物分析资料。据上引《发掘报告》,该船底部呈尖型,“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吃水深,稳度高,便于在大洋之中破浪航行。

图6

加之船身扁宽,方头阔尾,进一步增强了稳定性。船体和底部采用多重外壳板构成,此即文献所谓“以全木巨杭,搀盛而成”,坚固异常,经得起风浪冲击,可作长时间、长距离航行。船舱用12道隔板分为13个舱室‘一舱受损漏水,它舱并不进水,抗沉性能好。这种水密隔仓技术,比其他国家要早几百年。从船身残长24.20米,宽9.15米看,应属中型海舶,载重量在吨上下。在当时使用的远洋海船中,我国海船以其稳定性强,坚固、抗沉技术先进等优点而深受各国商人青睐。

图7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拜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01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