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的永福县,湘桂铁路和桂柳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洛清江,由北向南川流不息。
数百年前,宽阔的江面上,曾经帆影蔽空,桨声起伏,这些来自远方的商船,都是奔着洛清江两岸鳞次栉比的窑场作坊而来。
永福镇坐落在洛清江边。当地人都知道,古镇从南雄村方家寨至龙溪村大屯屯之间,长约6公里的坡地上,零零散散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瓷器残片。考古人员在这片坡地上辨识出三十余座古代窑址,这是目前广西发掘的规模最大的窑址,也是广西发现的最具特色的一处古代窑址。令人费解的是,在史料记载中,永福并非传统商贸重镇,古人为何会在这里建造如此大规模的瓷器烧造点,这些烧造出来的瓷器,最终又销到了哪里?
对永福窑址的发掘,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年,筑路工人在修筑永福至亲睦公路时,发现对门岭一带公路东面的剖面,瓷片、窑砖、窑具等遗物,堆积如山。永福县文化局相关人员得到消息后马上到实地勘察,并向上级部门作了报告。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接到消息后,到实地调查,并于年、年两次进行复查。年7月,广西文物工作队与永福县文化局、图书馆一道,对其中的三座斜坡式龙窑进行了科学发掘。
(图为年发掘现场照片)
这次发掘,考古工作者初步摸清了永福窑址的分布状况。大部分都在洛清江东、西两岸的低矮土坡上,以东岸的窑田岭一带分布最为密集。沿着湘桂铁路,北起窑田岭,中经塔脚村,南至大屯屯,包括窑田岭、大部岭、牛坪子、塔脚岭、鬼塘岭、徐水冲、瓦窑岭、木浪头等地。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2公里。
如此大规模的窑址群,不仅地方志书没有记载,民间史料也没有描述。专家用发现窑址最为密集的窑田岭为永福窑址命名。在这次发掘中,窑田岭并没有出土有明显的纪年资料佐证的遗物。文物工作者只能根据窑址出土器物的造型、釉色、纹饰等,来判定窑址的烧造年代。
窑田岭出土的器物有碗碟、盏瓶、壶罐、香炉、腰鼓等近40余种,造型优美。
瓷片上的纹饰以印花为主,缠枝菊花、折枝牡丹花,还有海水、游鱼等动物题材,生动精美,衬着清幽温润的橄榄绿色、或是酱色。由于采用模印,这些碗盘花纹清晰,施釉后形成了浓淡相宜的艺术效果。
专家从这些出土的碗、碟、盘等瓷器的造型、纹饰,胎质与釉色分析,它们与南方各地宋代青瓷窑烧造的产品有相同之处。缠枝菊花,花叶枝梗之间巧妙转折,构成美观大方的圆形图案。这与广州西村、广东惠州,广西兴安等地北宋窑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
更多的产品则具有南宋风格:胎薄小巧,饰纹细致,与耀州窑中、晚期器物相似。
高足杯等器物,又与福建同安窑、龙泉等地南宋窑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
那么这些瓷器又是如何烧造的呢?窑田岭的窑炉类型是宋代最为盛行的斜坡式龙窑。一号窑的废品堆积中,器物变形,粘连成串,过烧或生烧的遗物很多。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原副局长刘家毅:“基本都是叠烧的,为了追求产量,用那个垫珠、匣钵,一摞一摞地垫着烧。所以说产量上来了,但是成品率不高。”
在发掘三号窑的时候,专家们更是喜出望外。这里出土了两件完整的腰鼓,以及大量的腰鼓残件。
腰鼓本是西域乐器,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并为伎乐所喜爱和推广。
唐代河南地区盛产花瓷腰鼓,宋代磁州窑也有少量烧制腰鼓,但是均为单色釉。永福的花腔腰鼓则在釉上加彩,较为罕见。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何安益:“我们看到的这个是釉下彩,釉下彩就是釉下面先画绘彩,绘彩后再在上面覆盖一层釉,这属于釉下彩,就说整个窑田岭的话,釉上彩有局部,是那种叠彩性质的,属于釉上彩。”
这件出土于年的腰鼓,空心长形,一端呈球状,开口一端呈喇叭筒状,中为圆筒细腰。灰胎瓷质,施青釉,两头用褐彩绘双螭,腰部绘交尾蜻蜓。
那么永福窑田岭,为何要生产如此多的腰鼓呢?专家推测,这与桂林的傩戏使用腰鼓有关。
宋代,广西桂林的诸军傩享誉京师。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有这一广西特色舞蹈,不仅广布民间,还进京展演并有良好声誉,而傩舞需要大量腰鼓。
此外,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的瑶、壮等世居少数民族,以腰鼓为乐器,已有悠久的历史。
浓郁的地方风俗,为腰鼓生产提供了广大的市场,那么古籍记载的这些瓷腰鼓又是否真的产自永福窑田岭呢?
南宋学者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静江腰鼓,最有声腔。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原副局长刘家毅:“静江就是桂林,就说静江的腰鼓,他说是出自临桂职田乡。在桂林郊区的大河乡也有出土,但最多是我们这里出土。”
临桂职田乡今在何处,还无定论。但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也记述道“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其土特定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
据文物工作者考证,范成大所说的“红花”,即窑田岭窑腰鼓上所发现的褐彩绘。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何安益:“油画红花,我认为就是还没有烧造很成功的,这个就是红的,但烧造成功了,它就变成褐色了。”
永福窑田岭发现花腔腰鼓的遗迹,这不仅印证了范成大的记载,而且对于判断永福县窑田岭窑的烧造年代也是一个旁证资料。至少在南宋时期,窑田岭已经开始烧制腰鼓供应市场,所以专家推测,窑田岭宋窑,很可能是周去非、范成大说的专烧制腰鼓的瓷窑之一。
有趣的是,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一书中,记述永福县还生产鼓面用的皮鞔与铁圈。
宋代古县(今永福县百寿镇),就在今永福县境内,与窑田岭窑相距不远,由此可见,古县生产的铁圈与窑田岭窑烧造的腰鼓,有着密切联系。在永福窑田岭发掘之前,藤县中和窑和容县城关窑都发现有腰鼓,只是数量较少。可见盛产腰鼓是广西宋代窑址的特点之一。
根据年的发掘成果,考古专家曾分析,这些窑址的烧造时代始于北宋晚期,盛于南宋,至南宋末年逐渐废弃。但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对窑田岭遗址的一次次深入发掘,尤其是年的一次大规模抢救性发掘,考古工作者对古窑址的废弃时间的结论提出了疑问。在接下来的探索和发掘里,永福窑田岭更是出土了一抹惊艳中国瓷器界的釉色,这让它在中国古代窑址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位置。下一期《广西故事》,继续为您讲述揭秘永福窑田岭。
本周六(4月23日)21:20
广西卫视播出的《广西故事·永福窑田瓷音(上)》
编辑丨莫杰馨
责编丨汤麦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