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有多远10张图看中国人的春运记忆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m.39.net/news/a_10821054.html

春节一天天临近,每一个异乡人心中都在倒计时:收拾行囊,回家!

几十年来,异乡人回家的心情没变,路途的终点没变,但从购票开始一直到推开老家的大门,很多细节都已犹如云泥之别。载着游子迫切乡愁的春运一向“负重前行”,可如今少了些混沌嘈杂,多了些井然有序。

从慢慢悠悠的绿皮车到呼啸前行的高铁,从“搬家式”的大包小包到一个行李箱轻装上阵,“春运变迁”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民众思想观念的“结构性变化”。

左图:渴望与家人团聚的旅客在广州火车站站前广场排起长龙(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学思/右上图:长沙火车站售票窗口前,旅客王海燕得知想要购买的长沙至广州的卧铺车票已经售完,倍感无奈(年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尕摄/右下图年12月15日,旅客在江苏苏州火车站自助售票机上购买火车票。(王建康摄)

抢票“战场”前移

出行需求短时间内几何级数增长,无论是增加运力还是出行方式多样化,都无法改变“僧多粥少”的结构性矛盾。“一票难求”因而一直是春运的第一大难题,彻夜排队买票、从黄牛手中买高价票等曾是很多人的春节“痛点”。

如今这一幕得到改观。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改变了春运抢票格局,“提前购票,到点候车”成为常态。其中,网络售票渐成售票主力。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营运部副主任黄欣上月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称,目前互联网购票已经占到总购票量的70%,而手机客户端购票又占到互联网售票的70%。

另一方面,随着铁路运力持续提升,春节“走得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春运旅客发送量连续大幅增长,增幅已经连续4年超10%。

抢票“现场”迁移到网上,再加上运力提升,原来人潮汹涌的售票大厅相对以往自然会有所“冷清”。“实际上,这两年国庆假期铁路日均旅客发送量都大大超过了春运。春运已经不是国人出行最密集、火车票最抢手的时段了。”黄欣说。

左上图:年2月12日,次临客列车停靠在北京火车站。新华社记者王晓摄/右上图:1月23日,动车组列车在上海铁路局上海动车段内准备投入运营。新华社发(陈飞摄)/下图:在吉林的动车库,民警守护动车入库。

高铁成运力中坚

作为中国铁路上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旅客列车,绿皮车承载了几代人的春运。如今,相比于很多人心中的浪漫怀旧想象,老式绿皮车的身份更多是春运压力下无奈加开的临客。

新一代人的春运记忆将是高铁。随着“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成型,大中城市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幅压缩,高铁对铁路运力的提升无疑居功至伟。

以上月开通的沪昆高铁为例,从上海到昆明,由以前的30多个小时缩短为11小时左右。

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全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动车组完成工作量超过客运总量的一半以上。

在一定时期内,结构性的“春运难”还会继续出现,但是随着高铁等交通方式的完善,绿皮车的春运“补充作用”也会逐渐减弱。

左图: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口火车站,一名乘客试图从车窗上车(年2月26日摄)。新华社发/右图:农民工朱传来在济南西开往合肥南的G29次列车上。(年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挤”并非一定是春运“关键词”

原来的春运好似一部“人在囧途”,不用说过道,就连厕所,甚至是行李架上也会挤满旅客,上车需“飞檐走壁”,想去趟厕所则无异于“拼荆斩棘”了。

如今,高铁、动车日益加密,一趟车的乘客数量得到控制,乘车环境也得到改善。一人一座、偶有站票成常态,乘坐体验的舒适性远非绿皮车可比。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铁也摆脱“白领”属性,逐渐成为农民工返乡的重要选择。

左图:一位背负着超大行李的母亲怀抱孩子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年1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科摄/右图:年2月3日,G次列车上摆放的旅客行李。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从“手提肩扛”到一只行李箱

在十余年前,对于很多返乡农民工来说,不异于一次“举家搬迁”,他们的行礼多数都是用蛇皮袋装着鼓鼓囊囊的被褥,还有干活用的工具,也有为家人准备的春节礼物。返乡农民工手提肩扛,火车票有时只好用嘴含住,行李常常把车厢过道堵的水泄不通。

大包小包的现象仍然存在于春运之中,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轻装上阵,一个行李箱、一个双肩包常常就是全部行李。“行李少了”成春运的一大显著变化。

行李少了,不等于对家人的关心少了。如今,网购和快递业飞速发展,返乡者人未到家,年货已储备好。物质日趋丰富和消费观念转型,意味着供需双方的不对等发生转变,过年所需物资不必一同千里还乡。

而随着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对异乡人来说,回家也并非一年仅此一回。大包小包及其所蕴含的意义,也被分散在多次返乡经历中。

左图:年1月21日,在浙江嘉兴火车站,一队衣着鲜亮的安徽籍务工人员,分别拎着油漆桶或涂料桶,排队上车。/右图:年1月9日,在青岛火车站买票的旅客手里都提着一个马扎。

乘车神器“换代升级”

绿皮车时代,行速很慢,一摇三晃,为了度过车上漫漫时光,方便面、小马扎、油漆桶、扑克牌、瓜子等成了众多返乡人追捧的旅途“神器”。这些物品帮助旅客们解闷、沟通,一趟车下来,很多人已经熟识、依依不舍了。在各种“神器”的助推下,绿皮车厢俨然一副温情浮世绘。

如今,这些“神器”逐渐下岗。比如高铁用时短,从上车到下车或不需半天,方便面的“地位”自然受到“妈妈做的饭”的冲击;有了一人一座,小马扎自然无用武之地。

手机、IPAD和电脑则成为新时代的“神器”,高铁上的“低头族”听听歌、看看电影,一晃眼也就已经到家。

左图:2月2日拍摄的K次列车乘务人员;右图:2月3日拍摄的G次列车乘务人员(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乘务组“改头换面”

和火车列车的“更新换代”同步,列车上的乘务组也进行了一番“改头换面”。除了服装的变化,一些原先列车工种也逐步消失。

老式绿皮车几乎每个车厢都有独暖炉和茶炉,每隔不久,锅炉工都要往炉子里添炭为车厢供暖,这一工种在普铁列车上即已消失。

普铁乘客多,乘务员工作琐碎、难免面面俱到;高铁设施完善,乘客多能自助完成。但对于旅客来说,无论是哪种列车,细致周到的服务都能让回家的路更温暖。

年2月3日晚,在国内最大高速公路收费站——安徽省全椒县境内的合宁高速吴庄收费站,大批车辆缓慢通行进入安徽。

“共享”东风吹热拼车返乡

尽管火车总是“抢头条”,但却并非是整体春运主力。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预计将达到29.78亿人次,其中公路运输占比达84.6,是绝对的“顶梁柱”。

央视的报道称,大巴更多地覆盖了短途出行,而购买大巴车票的人群与购买高铁票的人群高度重合,90后、白领、高学历的比例都非常高。

另外,近年来,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互联网经济的促进,“顶梁柱”中涌现了一个“新势力”——拼车。

某互联网拼车平台预计,年春运期间跨城顺风车将运送乘客万人次。若以定员人的高铁列车来计算,相当于增开了近趟高铁。

共享出行有效提高了车辆利用率,增加了出行人次。不过在“共享”与“非法运营”之间,拼车者还有把握界限。

左图:在国道广西广东交界路段,一名驾驶摩托车返乡的外出务工者停车休息(年1月11日)。新华社发(何鎏摄)/右图:骑行返乡人员经过广西藤县境内(年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返乡“骑士”数量减少

一辆摩托车,两箱行李;一件雨衣,半身泥泞。自年开始,从珠三角出发的摩托车返乡大军悄然形成并迅速壮大,“摩托车大军”成为春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年,经广西梧州返乡的摩托车达50万辆次,达到历史最高峰。

选择当“骑行侠”既因为火车票与汽车票一票难求,也有省钱的考量。骑行骑行者是返乡人群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收入相对微薄,但对家的期待不亚于其他人。从广东到广西、贵州、湖南等地,两三个人往返一趟,骑摩托要省下千余元。

不过近年由于汽车客运站加开春运班次,交通路网的完善,尤其是南广、贵广高铁的开通,“骑行侠”的数量正在逐步下降。数据显示,年春运期间,从梧州通行的摩托车数量已减少到23万辆次。

让“骑行侠”进一步减少,除了提升运力,还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让他们“有能力”买票,他们才能更舒适、更有尊严地回家。

在宁波工作的白先生送别回甘肃老家过年的父母,父母在车窗上写下了“保重”两个字(年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左下图:在北京站始发的北京至哈尔滨的第一趟临客列车即将开车前,一对恋人隔着车窗依依不舍(年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王申摄/右下图:年1月24日,在贵阳火车站检票口,一名女孩为男友捂脸取暖。新华社发(秦刚摄)

最难是离别

对于异乡人来说,春运是一家团圆的时刻,也意味着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的离别。送别老迈的父母、离开年幼的儿女、暂别异乡的情侣……一次别离,总是万般不舍。尽管春运不断变迁,各种离愁别绪却仍浓缩在相对狭小的火车站。

城乡差距、东部与中西部差距仍然存在,春节期间人员大规模的流动现象和聚散合离因此仍将年年上演。

最难是别离。求解春运难题,必须将春运问题融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中,统筹改革,循序渐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只有流动的需求减弱,离别才不会是“常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5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