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说历史不是所谓的是非善恶忠奸,这背后不过是人们面对不同情景所做的评价罢了,什么是情景评价?比如你拿着今天的人道德观念去评价古人的行为,这就属于情景评价,或者叫事后诸葛亮心态,我举个例子,为什么很多人会为毛翻案而攻击袁崇焕呢?很简单,因为袁杀了毛,才失去了对后金的牵制,才导致后金没了后顾之忧,否则明朝恢复辽东有望,更不会灭亡,这是明朝粉们的看法,但这是事后诸葛亮的心态和视角。
这是一种如果再如果,而不顾基本事实的假设,从根本上又是将明朝灭亡归罪于某个人,某个行为,找替罪羊的自我安慰,而回避了明朝亡国根本性失败的逻辑和原因。
我不是为袁崇焕如何发声,而是我想通过这期文章告诉大家一个我的认为:我看历史不是只找一个解释,而是对于同一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有着不同的侧面去理解,每个侧面都有理有据,我只是寻找历史背后的多个逻辑思路,我们在历史中把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背后的逻辑想通,才能更好的理解历史,想通这些之后,历史才会发挥其价值,即对个人今后的知人论世,以及面临人生节点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应对,因为历史给我多次模拟的机会,我在看历史的时候就假设自己是那个人物,处在那个时代节点我该是如何的心态,我能在历史中做多次的模拟,已便我在自己人生最重要节点的时刻能有一个合适的选择,使我今后在看世界的时候有长进,这是我看历史的一个角度。
让我们把历史翻回到明朝末页那个苦难深重的岁月,去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我抛弃掉其他全部的因素,我只从他是一个肉做的人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是悲剧,毕竟下场确实惨,找到这一原因,对于我们现代人或许也很有启示。
一,努尔哈赤与后金的统一
历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岳飞是怎么死的,只知道他就义于杭州风波亭,电视剧中倒是有演那些都是表演,但我们想想应该不会是凌迟这么惨,估计是砍头。我们看电视剧中,岳飞死的消息传出去,民间当时都是很愤慨和同情的,都知道他的忠心和他的冤枉,这一点电视剧没有瞎编。
但是袁崇焕不是这样,凌迟的时候被当时北京菜市口老百姓分着把肉吃掉了,最后差不多快多年过去了,由自己的对手的后代清朝统治者来给自己平反,不过清朝的平反存在很多政治意味,咱们暂且不谈,我只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想来这事情确实悲哀。
袁崇焕故事是这样的,万历44年,公元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建号大金,在历史上为了区分称之为后金。第二年,公元一六一八年,也就是明朝万历皇帝46年,后金政权建立者奴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发布讨明檄文,与明朝宣战,发兵攻明。
大家听明朝那些事儿也熟悉这个七大恨誓天,就是说我被你一共欺负了七回,这七次实在是可恨到上天都看不下去要我去打你了,你可以去查他所谓的七大恨,其实在我们看来不足以发动战争,因为都是些小事情,其中居然有一条是当初明朝要给努尔哈赤许一个女人,后来明朝把那女人又许嫁给别人,杂七杂八总共凑了七大恨,政治性大过情感性,就是一个动员檄文。就像是我家的牛丢了,但是我不知道咋丢的,你家有牛所以我打你,毫无正当性。
(后金没有统一之前)双方正式开始武装对抗。次年金人攻占辽东重镇抚顺。结果明兵大败,总兵官张承荫战死,万余兵将全军覆没,举朝震骇,大家很纳闷,对方这战斗力也太强了吧。至少从明朝这边看来不过是边境的平叛战争,打输了也不至于被对方全歼吧?
在万历47年,年,明朝派了十一万大军去攻伐后金,双方又爆发了决定明朝命运的战役,萨尔浒战役,结果又是大败,在以后的几次交战中,明朝与这满人又打了好几场大仗,明军每战皆败,其实中原部队打不过游牧民族倒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但是在城池里一次也守不住,而且这么多人全军覆没还真是件大事,因为他们的这几次战役的地点有重关把守。按理说能坚持些日子的。
但是你想想对方是谁,统一后金的努尔哈赤,咱们知道这人出了名的能打仗,在这次萨尔浒战役中,努尔哈赤只用五天时间利用三支分队将明军的三路大军是各个击破,明朝的十一万兵马彻底溃散,统计数据明朝死亡5万名将士,而后金的军队总共才6万人。后金打完了后还顺便又去征服了叶赫部落。
战争到这个阶段,后金也就彻底站住脚了,一场大胜后紧接着后面又攻伐下了沈阳,把沈阳改名叫盛金,京都也定下来了。
明朝辽东等地接连失守使得对方现在不再是个小部落,俨然有了帝国的雏形,统治者或者说明朝的人又不是没读过历史书,这种事情和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前情是何其相似,而现在的对立再也不是之前他来抢你一下就跑,而是很可能取而代之。
既然站住了脚,明朝这边就只能退守,可是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努尔哈赤他们的打法是围城打援,然后逐个歼灭。其实他们刚开始没有想着灭了明朝,因为当时地球小冰川期,东北以及贝加尔湖那些本就是苦寒之地,活不下去了结果一路上给把女真部落统一了,然后他们想的是干自己的老本行,在明帝国附近抢些东西。当时满人全民族人口加上老头老太太小孩子20万人,你说他当时想灭了明朝?怕是努尔哈赤自己都不信。
可是后来在这个过程中越发现明朝不堪一击,于是更加大肆的抢劫和攻击明朝山海关附近的城池,便于日后能换取更多的利益和地盘。咱们回观明朝,辽东的局面已经到了几乎无法收拾的地步,整个明朝朝廷找不到可以挽回危局的人。明朝的制度是文官指挥军队,当时派出去的经略是熊廷弼、巡抚是王化贞,他俩在一番布置之后,天启二年随即爆发了广宁之战。战争的过程不细说,王化贞六万部队跟对方一接触,一触即溃,然后大败溃输,广宁城也丢掉了。
熊廷弼为和王化贞意见不合,居然战败后赌气撤回几百里地,全部撤回山海关,这俩文人,打仗的本事没有,书生脾气一个比一个大,这等于又送掉了大片的土地。其实想想就算不是俩人赌气,撤回也是有些道理的,整个辽西走廊,也就是从山海关到广宁城这一狭长地带没有大的城市可守,呆在那里只能被努尔哈赤围点打援,最终耗死,但是回退山海关,这地方一是城池坚固,人又多好守,二是离内地的补给线近。
但不论是地方大员还是中央指派的人,失地之罪岂可免之?任何所谓放弃地盘逃跑的行为无论再有理由,不可免责。当时魏忠贤当政,熊廷弼算是与魏忠贤对立的东林党的人,朝中谁帮他说话?于是不出意料的掉脑袋,然后脑袋被包好了后在北方战场传阅。后来有一个厉害点的人叫孙承宗,继续和努尔哈赤的战事最后壮烈殉国,他是袁崇焕的上一任。
二,大明长城蓟辽总督袁崇焕
在辽东的局面难以收拾的时候,一个广东东莞人用自己无以复加的勇气,毅然决定站出来扛雷,承担辽东当前的危局,就这一点没办法黑的,你黑也你不敢上啊。这个人就是蓟辽总督袁崇焕,他靠坚固的城池打了几个漂亮的胜仗,怎么回事呢?袁崇焕修建宁远城完工不久,后金发动对宁远的进攻,袁崇焕顶住辽东经略高第的巨大压力,守孤城宁远进行保卫血战。要知道在当前守住就是大胜,这次宁远大捷,明军首次战胜后金军队,后金损失了1万7千军队。
还有一个叫宁锦大捷,袁崇焕等人率军击退后金大汗皇太极围攻锦州(今属辽宁)、宁远(今辽宁兴城)的作战。最终明军获胜,皇太极退军。两场大捷。第一场大捷是打努尔哈赤,第二场努尔哈赤已经死了,打的是皇太极。
此人如此厉害是武将吧?不是,那时候都是文官带兵,宋朝赵匡胤自己黄袍加身他自己也担心这样的事情再重演,明朝也这样,这也是军队没有战斗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袁崇焕是个高中了进士的高级文人,尽管考了好几次,但他打仗的才能在这几次战争中体现出来了,有这样的人其实算是皇帝的运气,毕竟文武双全真的很难,就好比今天文理科都很厉害的人不容易。
关于袁崇焕的履历,金庸老先生在《袁崇焕评传》有写“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哪年生人无法查考。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年轻时有志于去办边疆事务,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好旅行。”他是万历47年的进士,也就是萨尔浒战役爆发那年的进士。
他考了几次进士才考中,可见他也不算是啥天才,读书人一般也没时间练就好武艺。但他有一颗异于常人的肝胆,就是凭这幅肝胆后来独守孤城,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强敌时能够坦然自若。袁崇焕第一次对敌,遇到的就是努尔哈赤,你可能会说,这人有这么厉害吗?你要知道,中国历史上继成吉思汗后最厉害的少数民族军事天才说他呢。努尔哈赤对阵刚中进士的文人,而且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很悬殊,袁崇焕仅孤城一座,兵将万余。
努尔哈赤精兵13万,他吹牛20万,此时装备都是从明军那里缴获的大量战利品,当时有满人不过万,过万便无敌的说法,努尔哈赤确是13万人。以身经百战对初次带兵;以精兵13万对弱旅万余。战役的结果似乎毫无悬念。然而结果很意外,至少努尔哈赤本人肯定很是意外,自己此前百战百胜,所向披靡,当前的一座孤城,里面一个鼠辈书生我却奈何不得。
三,死守孤城宁远
这段历史在明朝那些事里描述的可歌可泣,不论如何说袁崇焕后来的行为,这次城池的死守,你我做不到,这座孤城就是宁远,即辽宁兴城,锦州与山海关之间。
努尔哈赤攻宁远不克,伤亡惨重,自己也身受重伤,不得不放弃,半年多竟然含恨死去,可见人的气性不能太烈。袁崇焕也因宁远而一战成名。
在战斗当中,袁崇焕把文人儒雅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至。当强敌薄城时,他却与朝鲜使者安坐城楼对弈;当朝鲜使者惊惶失措时,他却只是淡淡的说了句:“贼来了”。
你可能一听,这人有点飘飘然的感觉,不亲民,其实不然,他在危急时刻,守城的时候亲冒失雨,受伤也不稍退。只不过遇事心没慌乱。
宁远城曾一度险些告破,城内百姓无不抱怨说:“袁崇焕你为了自己的英明却害死满城百姓,投降换取活路吧”,但实际我们知道,投降不可能有生路的,至少男人和老人不会有,当强敌被袁崇焕击退后,同是这些抱怨的城内百姓,扶老携幼,至袁崇焕门前感激流涕。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前一后,群众态度的变化,当然我们不能怪百姓的不识大体,因为你不能要求人人都有那么高的觉悟。蝼蚁尚且偷生呢。不过这一幕是不是很像《三体》中人类的善变?其实在历史中这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可以看到,民意有时候也是盲目的,这种盲目有时候会变得很吓人,很难以理解。
此时努尔哈赤死了,袁崇焕的对手换成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这人同样是一个害的角色,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
四,吹牛害了自己
皇帝宝座不是人人都可以消受得起的,天启年间很快就结束了,崇祯皇帝上台了。上台之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倒魏忠贤;打倒之后办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召见猛人袁崇焕。
袁崇焕这个时候刚刚辞职回老家,此时他又被召回来了,此次会面史称平台召对,非常戏剧性。崇祯皇帝接见他说:“我准备启用你,你有什么办法来平复辽东的战事?”
袁崇焕说:你要是信任我的话,这事包我身上了,五年,五年内我替皇上你把这事给办了,还老百姓太平。
你听着很有气势,但是袁崇焕真的这么厉害吗?对方可是皇太极不是吃素的,他这是吹牛皮,中国人说话从来不讲真话,你想要什么话我就给你什么话,所以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客套话或者干脆就是吹牛逼,就好比有些人你找他帮忙,他说没问题包他身上了,结果过两天给你找个理由说这事情他帮你跑了,特别难,最后咋咋咋,你好意思说他办事不利吗?对方至少给你跑腿了,你还得谢谢他,但其实他根本没有去帮你办这事。
袁崇焕此时心态就是如此,因为他第一次见这个皇帝,也不知道此人竟是个认真的人。
戏剧性的一幕,两个人君臣之间谈的正乐,其实就是吹牛,然后吹累了,崇祯皇帝说我回宫休息一会儿,然后一会儿再跟你谈。就在此时,一直在旁边听得兵科给事中就拉着袁崇焕说:袁大人,你有什么把握说五年就把人家皇太极干翻呢?袁崇焕说:啥干翻皇太极,我这不就是说说呢嘛,对吧?你看皇上着急成这样子,我说这句话安慰一下他别害怕。
崇祯这个兵科的给事中就说:袁大人,你搞错了,这新皇帝眼里不揉沙子,英明着呢,你今天说五年平辽,五年之后你要是这是没办成,他一定拿这个日期跟你较死劲,到最后你就是欺君之罪,你为他好吹牛皮给他定心丸,他不这样想,到时候咋交差呢?跟皇帝吹牛吹不好那叫欺君之罪。
袁崇焕一想,是啊,如果真遇到一个英明的君主,就算皇太极不挑起战争,他也要让我把对方灭了,不对,是我说要把他灭了,哎呀,那这事糊弄不过去可能会被治罪。
一会儿,崇祯皇帝休息完又出来了,说:来来来,咱俩继续唠嗑,袁崇焕还没等皇帝话说完就说:皇上,你看这事吧,我想了想也没那么简单,五年倒也不是啥事(你看还吹牛呢),可是这期间你得信任我,什么兵饷、武器、在战场上的全部的人事权,你都得给予我最大权利,不然这事情不好办。他以为皇帝会拒绝,可皇帝说:“袁爱卿,没问题,这都不算事”,那没办法袁崇焕只能向皇帝要尚方宝剑、免死金牌之类的东西。意思你得给我足够的权利并且要免除我的后顾之忧,着急的崇祯皇帝此时只能靠他了,毕竟朝廷现在就他一个能打仗的了,全部答应,并且还说:所有的言官都不允许在这五年内弹劾你,总而言之给你全部的信任,你去给我把这事办了。
五,陷入僵局,唯有和谈方可化解
这下自己吹的牛无论如何得办啊,袁崇焕再一次回到辽东战场上的时候,他面对的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原来仅仅是和对方对峙,守住城池保证己方不败就行,之前他也确实是这样打赢的。之前的任务就是防守不失地、现在要主动出击、打胜仗。而现在五年的期限必须要把对方干灭,这两个事情可是完全不同的难度。
袁崇焕心里怎么会不清楚呢?五年时间要把皇太极彻底干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如果你是袁崇焕该怎么办呢?你心中会不会浮现另外一个念头,我能不能坐下来谈和呢?如果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这也算是我结束了辽东战事,谈和也就不存在灭掉对方和守住城池这两件事了。
后来确实如此双方谈和,已经进展到了后金商量国号的细节了,这事情本来会成功,但是这件事情有阻碍,因为打仗不只是袁崇焕一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毛文龙。
六,谈和的最大阻碍
毛文龙是袁崇焕这几次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他所在的皮岛的东江镇战略,是他苦心经营了八年的,看地图就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成了后金的心腹大患,同时你也就知道毛文龙对战争胜利的帮助有多大,正是有了毛文龙在后金的后部捅黑刀,所以才没有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袁崇焕的部队中,不然袁崇焕守得守不住还两说。
毛文龙确实让这些后金人吃尽了苦头,金人也因为他损失惨重,从后面我们看到金人对她的态度就能明白,这不是单方面的仇恨,毛文龙部队里的辽东人也都是受尽金人欺负的汉人,双方血海深仇,现在你要是皇太极,你和袁崇焕谈判,无论你是真心想谈和还是不真心,你会提什么条件?自然是对方要拿毛文龙的脑袋来表示诚意,杀了毛文龙我谈和这筹码也容易理解,皇太极自己失去了威胁,然后杀掉毛文龙后皇太极不谈和,也没有了后方的干扰,想打那就继续。所以到时候后金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袁崇焕这事情肯定要跟朝廷报告,意思是金人现在有意谈和,是不是可以谈?刚开始朝廷其实也允许了,后来一想不对,不能谈和,又不允许。
但熟悉政治的人就明白了,谈和这种事情明着好听,其实是打不过的妥协,所以朝廷其实是在默认你干这事,干成了朝廷再去给你一个追认;如果干不成,这是你偷偷干的,朝廷要惩罚你,这是政治上的一种默契。中国历史上非常多这样的例子。
毛文龙会咋想,你政府和袁崇焕唱二人戏眉来眼去,我咋办?谈和成功,苦心经营八年整个皮岛的东江镇的战略意义就完全没有了,我在整个战场上的战略意义就消失了。而且政府没准儿就会主动把我牺牲掉,因为和金人的血海深仇。还有,自己手下大多都是辽东的汉人难民,跟满族人和皇太极、也就是努尔哈赤这一家子那都不可能和解,毛文龙战斗力强,强就强在这,同时底下人为啥听他动员和后金抗争也是因为仇恨。所以就算毛文龙愿意和解,手下的人也不会愿意。所以毛文龙肯定会反对谈和。
我们再回到袁崇焕的角度,向皇帝吹牛五年平辽不可不做,现实的策略选择是谈和,政府默许了,金人也有谈和的意向,毛文龙成了谈和的阻碍,你要是袁崇焕你会怎么干?当然要想法除掉毛文龙,然后把谈和办成,最后朝廷追认,这事就过去了。
毛文龙被杀玩政治的人百分之90都会选择这唯一理性的选择,除非你有能耐灭了皇太极皆大欢喜。你要问,怎么可以肯定金人谈判的条件之一就是杀掉毛文龙,毕竟这事情不能明面上说,因为从后来金人的军事部署和进攻策略的准备以及时间来看,他们目的就是利用谈和除掉毛文龙然后进行下一步的行动,根本就没想谈和。后面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可这能换来和平吗?历史不会如你袁崇焕的意。
七,自废武功,换不来和平
就在毛文龙死了几个月,皇太极反悔了,毛文龙是抵在后金后腰上的这把匕首一旦撤了,无后顾无忧的皇太极是有野心的人,谁想过抢来抢去的生活,几个月之后是倾巢而出,没有走辽西走廊,没有走山海关,而是绕到长城的喜峰口,坏长城边关而入内地,直奔京师而去,导致京师大震,皇帝一看,这皇太极咋在城下叫唤着呢,谁放进来的。
这时,北京城里的皇帝是崇帧朱由检。满洲人打到北京城来了,这年轻的皇帝吓得手足无措,那边袁崇焕也慌了,这皇太极你咋不按套路出牌。皇帝即命袁崇焕赴援。袁崇焕知道事关重大,不敢怠慢,派手下赵率教阻击清兵,(赵率教后来战死)自己也带了人急急忙忙奔向北京城。谁会料到,他奔向的却是无尽的深渊。
你设想自己是袁崇焕,你带领自己全部兵马回援内地。在外人感觉这是回去救驾的大事,但是在回援的过程当中,很多事实就变得说不清楚了,比如今天人们争论的就是袁崇焕当时走的到快和慢的问题,以及沿途分兵把守,不知是不愿意救援,还是另有战略战术上的安排。包括他在北京城下打仗,到底是出死力还是有保留?在文官和皇帝眼中,袁崇焕的很多行为会变得晦暗不明,比如你稍稍犹豫,皇帝就会觉得,你这是在为自己后路做打算呢。
当时的北京城下,铺天盖地的满洲人杀声震天。城内是拼死抵抗的明朝战士,惶惶然的皇帝和他的大臣。你可能会问,这事情没有预兆吗?
其实,袁崇焕早前就曾上书,提醒北京要注意,满洲人可能绕道进攻北京,可奏折上去石沉大海。而正在北京城危在旦夕的时候,满洲人进攻的部队当中突然响起了:“袁崇焕来了,袁崇焕来了……”的呼声,结果满洲人当时居然顿时溃败,北京城暂时保住了,可见当时满人对袁崇焕的畏惧。
这件事很奇怪,也是很多人争议的点,说是袁崇焕和满族人演戏,当时袁崇焕手里不过人,满人却是近20万,实力相差悬殊,难道真是袁崇焕的品牌效应顿时让满人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满人走了,袁崇焕要求带军队进北京城修整,如果你是皇帝你在城楼上看着20万人被人吓跑,到底这人进来是想修整,还是想带兵逼宫?然后满人再入北京?这些事此刻都说不清楚了。
因为崇祯心里清楚得很,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为了向皇太极换和平。那如果这个逻辑是你的计划,为什么皇太极打过来了?你是不是没有抵挡?现在带兵回援,是否还依旧忠心耿耿?如果皇太极当了皇上你岂不是最大功臣?
八,皇帝恨死了袁崇焕
所以袁崇焕的行为是否是要带自己的士兵进京逼宫,这才是崇祯恨袁崇焕的原因,一员大帅毛文龙被你换和平杀了,现在和平没了,还把东江镇的八年战略部署给毁了,皇太极倒是没有后顾之忧,你现在还在装好人回来救驾,事态已经无法挽回。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袁崇焕之死是因皇太极使了反间计,崇祯皇帝上了当。这不能,因为袁崇焕这个案子不是当时把人拿下推出去就杀了,从袁崇焕被捕入狱到凌迟处死,前后大概8个多月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是通过三法司会审是当时正式的司法程序。最后朝廷是先正式昭告天下袁崇焕汉奸的罪状才把他处决的。如果是反间计一定是利用对方脑子一时短路,情绪激动来杀人。袁崇焕有充分的时间自辩,皇帝蠢不会蠢半年,所以这个其实是内部的矛盾,跟皇太极没太大关系,有关系也是因为皇太极耍了袁崇焕。
袁崇焕其实最后朝廷公布的罪状也没有说袁崇焕通敌卖国,罪名很多,最大的是叫以谋款则斩帅,啥意思?就是你为了谋取和皇太极那边的和议,而斩杀了我的大帅。说明这个因果关系朝廷是非常清楚的,这明显就是皇帝知道这事情,你搞那个和平协议杀了毛文龙结果还没有换来和平,这一系列的糊涂事等于欺君罔上,袁崇焕其实是死这事情上了。
所以崇祯皇帝才会杀掉袁崇焕,而且用凌迟。尤其咱们知道崇祯皇帝本来就是个甩锅王,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他想回退南京没有大臣给他顶雷,就是知道这个皇帝最后会甩锅并且不会给提议大臣好下场。
既然忠臣已枉死,满人坐大,尽管杀毛文龙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对错有时候重要吗?只不过是事情没办成,办成了又是另外一个说法,但就目前明朝和满人对阵的局面,用人之际却杀了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你可能会说万一袁崇焕真的是要逼宫咋办,你都把他抓起来了,他逼什么宫,关起来等着不就行了,那么着急杀,皇帝十来年后自食恶果,无一大臣捐钱打仗,无一大臣提议撤回南京,李自成攻进北京时吊死煤山,然后大臣们的万贯家财被抢夺。
崇祯最后还留下了“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的千古名言,果如是乎?未必。不过,历史上错杀功臣的,崇祯皇帝算不得第一人。南北朝时,刘宋的宋文帝刘义隆生病了,害怕自己死了后大将檀道济造反,便杀死了他。檀道济被杀前把头巾扔在地上愤愤的说:“这是毁去你自家的长城”。自毁长城的例子,在中国实在太多。
九,自毁长城,君臣皆败
功高震主,宋文帝杀檀道济,倒也算是常事。那崇祯杀袁崇焕“中计说”是解释不了的。何况强敌在侧是只活脱脱的猛虎。在这时,杀掉唯一能够抵挡强敌的良将以自速其死,这是什么样的心态真的不好理解,等我下辈子当个皇帝再写文章告诉大家吧。
崇祯皇帝在那时候明知道袁崇焕对满人的震慑和作用,可以先别杀,着急什么?皇帝的做法让人费解,杀了不正入皇太极想意愿,毛文龙和袁崇焕都死了,满人还怕什么?皇帝自然有害怕而愤怒的原因,此时满人进逼北京,皇帝恼羞成怒找人出气,你听着很可笑但这是符合崇祯性格的。
眼前明明着火了还要把自己觉得脏的灭火器扔掉了,可当时北京城的老百姓更是让人惊愕。袁崇焕受凌迟刑前,北京城的菜市场围观的老百姓一个个咬牙切齿大骂汉奸袁崇焕,就是因为他才使得自己被困于城内,以至于后续群众疯狂的冲上去嘶咬袁崇焕,大家都抢食袁崇焕的被割下来的肉和内脏,甚至还有人出银子买袁崇焕的肉来吃。不是北京城的老百姓,我也体会不到当时的心情。
老百姓要吃袁崇焕的肉是因为愤怒。这个英雄注定的悲剧发生的背景和动因就是那时候明朝的政治风气和舆论风气实在是不包容,其实在中国古代直至现在,在我们所谓的民族气概和国家尊严面前,和平谈判这件事情是没有办法放桌面上的。
文人士大夫的群体中,讲和派永远会背负罪名,看电视剧很多人会把所有的情绪加给那些讲和派,认为清流是爱国、清流有气魄,但实际呢?我们明明知道清流误国,天朝自傲轻视对手、政治面子问题、道德民意绑架。这才导致袁崇焕和毛文龙的悲剧下场。
十,任何时候民意是最可怕的,被民意绑架的英雄确实难
咱们回到事情本身,和平谈判双方符不符合各自利益和意愿?当然符合。皇太极这一边,满族当时只有二十万人口,如果你告诉他,几十年之后你会吞并中国入主天下,他其实自个儿都不太信,当时他们远离冰川期时期东北的苦寒之地,经济非常脆弱。所以如果不打仗,让他有一个正常的贸易环境是乐得交换获利的。
努尔哈赤临死的时候,他能想到自己这一生这番奋斗最好的结局就是明朝给他封一个王,这是见于史料记载的。皇太极虽然打仗非常的凶狠狡猾,比他爹差不多,但打了那么多胜仗,他却一直在谋求和平谈判,边打边谈是想获取更好的优势条件而已。
明朝粉喜欢明朝的硬气,可是所谓的硬气和不妥协恰恰是缺陷,因为你完全有办法当下迂回,未来再找机会干掉对方,而不是以求速死,你看看乾隆他是怎么耍心眼子的,亡国意味着老百姓要遭罪。它意味明清时候高度集权使得中华文明演进到最后一期的时候丧失了文明的弹性。明朝面对满人是中国内部的事情,清朝面对西方,那时面对外来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入侵,这两个朝代都没有表现出弹性,也就是说清朝意识到了要改革,但为什么没办法彻底改革帝制?
因为精英和政治家都被舆论和意识形态绑架不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此时加上最高统治者屁股决定脑袋的利益,所以你看人们都怪慈禧,确实当时没有一个人敢说话,敢说真话,敢担责任的,那就是谭嗣同,但他的下场一定是悲惨而荒唐的。
在当时你敢提出理性意见吗?就算明朝硬气,也应该是让袁崇焕战死沙场而不是给老百姓补充蛋白质。当然战争复杂不是这一两句话说得清楚,历史也不由假如,我只是说这种做法在历史中不是个例。如果中原国家非得争口气而亡掉,或者说逼得国内起义不断,外患乘机进入,我们看看背后的代价,明末的损失多惨重?这是面对国内,那面对国外的西方人,清朝惨不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尊严和国威是要有,但也不是盲目的,照这样想,慈溪向全世界宣战不是很有面子吗?然后呢?打输了赔钱呗,钱哪来?老百姓口袋里。古代皇帝集权和文人士大夫的政治中是缺乏这一点弹性。
但今天我们有这个弹性,很多人经常批评我国外交部,什么你们只会抗议,你看人家隔壁的普京,动不动就放狠话出兵揍人,咱们咋就不会呢?养那么多兵,搞那么多兵器,摆设吗?这样的声音其实很有市场,有人也愿意听,但是中国和俄罗斯国力差距多大?我们和俄国现在哪个在世界上混得好?外交部不只是抗议,他有实际行动的,只不过你没